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书·泰誓上》:“牺牲粢盛,既于凶盗。”《周礼·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牺牲。”郑玄注:“牺牲,毛羽完具也。”《国语·周语上》:“使太宰以祝、史帅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韦昭注:“纯色曰牺。”《汉书·礼乐志》:“河龙供鲤醇牺牲。”颜师古注:“醇谓色不杂也。牺牲,牛羊全体者也。”《后汉书·鲁恭传》:“《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据皆夏之时也,其变者唯正朔、服色、牺牲、徽号、器械而已。”
指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国语·鲁语上》:“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
泛指用其他动物所作的祭品。
唐白居易《自咏》:“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寧争桃李香。”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海外二奇人》:“方伯为坛海滨,陈列牺牲,取韩昌黎文读而焚之,鱷鱼遂遁去。”
谓舍弃。
《孽海花》第三回:“他既牺牲了一切,投了威妥玛,做了汉奸,无非为的是钱。”老舍《樱海集·牺牲》:“结婚必须男女两方都要牺牲的。我已经牺牲了那么多,她牺牲了什么?”沙汀《凶手》:“于是他牺牲了他的例假,一早便心神不安地等待着他们的会见。”
特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柔石《二月》:“她底父亲是为国牺牲的。”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四:“团员有的牺牲,有的退伍,减少到了只余二十三四人。”李国文《月食》:“伊汝的父母都是烈士,是红军东渡黄河时牺牲的。”
【就义】释义:
趋求道义。
《庄子·列御寇》:“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后汉书·隗嚣传》:“夷吾束缚而相齐,黥布杖剑以归汉,去愚就义,功名并著。”
为正义而死。
宋文天祥《<临江军>诗跋语》:“今使命不达,委身荒江,谁知之者。盍少须臾以就义乎?”清俞樾《茶香室续钞·皁隶叶云》:“王先生被执至武陵,九月七日就义。”陈毅《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
【捐躯】释义:
为国家为正义而死。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纪策考》:“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諫,亏命为邦。”唐刘知几《史通·品藻》:“借如阳瓚効节边城,捐躯死敌,当有宋之代,抑刘卜之徒歟?”宋苏轼《到黄州谢表》:“若获尽力鞭箠之下,必将捐躯矢石之间。”清顾炎武《井中心史歌》:“陆公已向厓门死,信国捐躯赴燕市。”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忽而想到十六年前也曾克复过南京,还给捐躯的战士立了一块碑。”
【殉国】释义:
为国家利益献出生命。
晋殷仲文《解尚书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宋书·沉文秀传》:“丈夫当死战场,以身殉国,安能归死儿女手中乎?”明刘绩《征妇词》:“征妇语征夫,有身当殉国。”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杀身成仁,刎颈殉国。”
【殉难】释义:
赴难;靖难。
《南齐书·高帝纪上》:“公投袂殉难,超然奋发。”
为国家的危难而献出生命。
《明史·忠义传序》:“神熹两朝,边陲多故,沉身殉难者,未易更僕数。”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三:“顺治二年,王师下江浙。江阴典史阎应元起兵守城,自六月至八月凡八十日,城陷殉难。”《六部成语·兵部》“殉难”:“身死於贼,为国尽忠。”
【保全】释义:
保护使不受损害。
《汉书·贾捐之传》:“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驱士众挤之大海之中,快心幽冥之地,非所以救助饥饉,保全元元也。”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寇忠愍之贬所素厚者九人,自盛文肃已下,皆坐斥逐,而杨大年与寇公尤善,丁晋公怜其才,曲保全之。”《红楼梦》第四五回:“事情虽多,也该保全身子,检点着偷空儿歇歇。”巴金《纪念雪峰》:“我相信别人,同时也想保全自己。”
谓获得保护而安然存在下来。
《隋书·循吏传·柳俭》:“俭抚结人夷,卒无离叛,竟以保全。”《明史·太祖纪二》:“诸将克城,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咸俾保全。”清昭槤《啸亭杂录·王文雄》:“公仓卒率直兵绕道击之,陕境保全,公之力也。”
纺织工业中指维护织机正常运行。如:保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