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腼腆
【全拼】 miǎn tiǎn
【释义】
  • 见“靦覥”。

  • 害羞,不自然。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明徐霖《绣襦记·谋脱金蝉》:“囊空情减杀,礼貌欠从容,登堂腼腆,只恐簧言讥讽。”《红楼梦》第七回:“他生的腼腆,没见过大阵仗儿,婶子见了,没的生气。”冰心《寄小读者》十五:“那天晚上,在她的楼里,谈了半点钟的话,惊心于她的腼腆与温柔。”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三:“这时候,栽花先生叫郭主任挑衣。郭全海站在萧队长旁边,不肯去挑,腼腆地说道:‘配啥算啥。’”

  • 【例句】 1、她很腼腆,不敢在众人面前唱歌。
    2、 乍看之下,这男孩似乎很腼腆
    3、 “要是我,可不这么腼腆,”费娄威斯一边说一边往杯子里倒杜松子药酒。
    4、 甚至医生本人,虽然有些腼腆,却并不愚蠢,也有一星半点儿意识到这种礼遇。
    【近义词】 1. 腼腆 - 害羞

    【害羞】释义:

  • 感到不好意思;难为情。

    元无名氏《桃花女》第一折:“如今这青天白日,关着舖门,象什么模样!便好道一日不害羞,三日吃饱饭,我们靠手艺的买卖,怎害得许多羞?”清李渔《意中缘·沉奸》:“夫人,你背后那样想他,怎么一见了面,又是这等害羞起来?”周立波《山那面人家》:“房间里的人都在看新娘。她很大方,一点也没有害羞的样子。”

  • 2. 腼腆 - 忸怩

    【忸怩】释义:

  • 羞愧。

    《书·五子之歌》:“鬱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孔传:“忸怩,心惭。”《后汉书·蔡邕传》:“於是公子仰首降阶,忸怩而避。”宋苏轼《策别十二》:“其心安於为善,而忸怩於不义,是故有所不为。”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梅村集》:“每叙及易代之际,格格阻碍,若因人笑褚公而并自贡其忸怩跼蹐之状。”李劼人《天魔舞》第十七章:“登时,他便镇定了,神态也潇洒起来,不再像刚才那样的忸怩了。”

  • 犹踌躇,犹豫。

    《魏书·文苑传·温子昇》:“文襄馆客元仅曰:‘诸人当贺。’推子昇合陈辞。子昇久忸怩,乃推陆操焉。”唐韩偓《送人弃官入道》诗:“忸怩非壮志,摆脱是良图。”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无官受黜》:“时中书舍人裴坦当制,忸怩含毫久之。”

  • 退缩不前、局缩不伸貌。

    《旧五代史·唐书·安重霸传》:“﹝安怀浦﹞以临陈忸怩,为景延广所诛。”清金人瑞《秋雨甚田且坏》诗:“忸怩蚯蚓升堂陛,细碎鱼虾实沟洫。”

  • 犹辗转。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须达忸怩反侧,非分仿偟。”

  • 3. 腼腆 - 羞怯

    【羞怯】释义:

  • 羞涩胆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伍秋月》:“心喜,亟欲自荐;寸心羞怯,故假之梦寐耳。”郭沫若《塔·喀尔美萝姑娘》:“她羞怯地不语了一会,才微微把眼睑张起来,问我要买多少。”

  • 4. 腼腆 - 羞涩

    【羞涩】释义:

  • 难为情,情态不自然。

    唐韩偓《无题》诗:“羞涩佯牵伴,娇饶欲泥人。”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女羞涩之态,几不能支。”周而复《白求恩大夫》二:“童翻译不会跳,他摇摇头,羞涩地退后两步,注视着白大夫的步法。”

  • 【反义词】 1.腼腆 - 大方

    【大方】释义:

  • 谓方正之极。

    《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稀声。”唐权德舆《奉和新卜城南郊居得与卫右丞邻舍因赋诗寄赠》:“大方本无隅,盛德必有邻。”

  • 指大地。

    《管子·内业》:“人能正静……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尹知章注:“大方,地也。”唐陈子昂《堂弟孜墓志铭》:“大圆苍苍,大方茫茫。”唐孟云卿《伤时》诗之一:“大方载羣物,生死有常伦。”

  • 大道,常道。

    《庄子·山木》:“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唐韩愈《顺宗实录二》:“其忠也尽致君之大方,其言也达为政之要道。”宋曾巩《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方图讲学,知臣子之大方;庶得周旋,奉君亲之素教。”

  • 谓识见广博或有专长的人。语出《庄子·秋水》。

    明高启《独庵集序》:“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儗,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闺秀画》:“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頡頏者不过二三而已。”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他们说年轻人作品幼稚,贻笑大方。”

  • 基本的法则、方法。

    《吕氏春秋·任地》:“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宋曾巩《虞部郎中戚公墓志铭》:“转知抚州,其治大方,务除苛去烦。”

  • 犹大略,大概。

    《墨子·非命上》:“天下之良书不可尽计数,大方论数,而五者是也。”孙诒让间诂:“大方,即大较也。五,毕沅云:当为‘三’之误,即上先王之宪之刑之誓是。”

  • 不俗气;无拘束。

    《红楼梦》第十七回:“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安公子不是不会説官话的人,或者説相貌也还端正,或者説举止也还大方,都没什么使不得。”曹禺《雷雨》第一幕:“他举动活泼,说话很大方,爽快,却很有分寸。”

  • 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儒林外史》第三一回:“张俊民道:‘少爷为人好极,只是手太鬆些,不管什么人求着他,大捧的银与人用。’鲍廷璽道:‘便是门下从不曾见过像杜少爷这大方举动的人。’”赵树理《地板》:“村里人倒很大方,愿意管我饭,又愿意给你三嫂借一部分粮。”

  • 中医称药味较多或药量较大的方剂。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七方》:“大方,﹝歧伯曰﹞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 10.茶叶名。原产于浙皖交界之老竹岭,产量甚少。后安徽产的茶多用此名。

  • 11.汉末黄巾起义军的编制名。

    《后汉书·皇甫嵩传》:“﹝张角﹞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


  • 2.腼腆 - 开朗

    【开朗】释义:

  • 开阔明亮。

    晋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纔通人,復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清沉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将及山,河面渐束,堆土植竹树,作四五曲;似已山穷水尽,而忽豁然开朗,平山之万松林已列於前矣。”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入党》:“现在,我长久的期待快要变成现实,我将成为党的一个成员,分担党所负担的历史使命。我忽然觉得天地都更加开朗了。”

  • 指宽阔;舒展。

    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老翁﹞衣服布素,然眉宇开朗,殊不类贫家。”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段:“这人约莫四十来岁,身材高大,眉目开朗,是位有度量有魄力的人。”

  • 明朗。

    清顾炎武《元日》诗:“岁尽积阴闭,玄云结重垠;是日始开朗,日出如车轮。”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万缘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徐光耀《一部尚未写完的书》:“可是,廖贻训仿佛不知道疲倦,他精神愉快了,眼睛开朗了,有说有笑了。”

  • 指神智清醒。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 爽朗、乐观,不阴郁低沉。

    《晋书·长沙王乂传》:“乂身长七尺五寸,开朗果断,才力絶人,虚心下士,甚有名誉。”金王若虚《赵州齐参谋新修悟真庵记》:“君鄜畤人也,开朗倜儻,久行善事。”叶圣陶《游了三个湖》:“湖面宽了,游人划船才觉得舒畅,望出去心里也开朗。”


  • 【相关词】 惭腼 愧腼 撒腼腆 缅腼 腆腼 腼冒 腼怀 腼怍 腼惧 腼惭 腼愧 腼然 腼瞢 腼腆 腼腼腆腆 腼觍 腼貌 腼赧 腼面 腼颜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