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幞头
【全拼】 fútóu
【释义】
  •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北周武帝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隋始以桐木为骨子,唐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渐变平直。宋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巾幞》、宋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明王圻《三才图会·衣服二》、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幞》。唐张鷟《游仙窟》:“十娘即唤桂心,并呼芍药,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尹大人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

    《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楚王希范﹞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希范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幞头”。

  • 【例句】
    【相关词】 幞囊 幞头 幞巾 幞被 开幞 狼吃幞头 衣幞 被幞 襕幞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