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订;定出。
《汉书·儿宽传》:“唯圣主所由,制定其当,非羣臣之所能列。”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第八子得一,知贝州。王则反,不能死节,又为之制定仪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二:“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制订】释义:
制定;拟订。
魏巍《壮行集·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在他的心里,应该给自己制订出一部宪法,应该给自己树立起一条明朗有力的生活的律条。”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制订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
【协议】释义:
共同计议;协商。
《隋书·律历志中》:“二人协议,共短孝孙。”宋无名氏《儒林公议》卷上:“弼(富弼)与韩琦协议,制以三年为率,不得復有干请。”田汉《卢沟桥》第四幕:“军长为着保持和平,还是委屈求全跟敌人协议,彼此撤兵。”
统一意见。
宋崔公度《感山赋》:“同德一心,齐力协议。”
经过谈判、协商而制定的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文件。
《新华文摘》1981年第8期:“根据协议,停战线将以……实际控制线来划。”
泛指双方经协商取得的一致意见。
《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她从知青点参军后,和父亲达成过协议,对自己的出身绝对保密。”
【同意】释义:
同心,一心。
《孙子·计》:“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三国志·吴志·张温传》:“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即罪温。”宋叶适《潼川府修城记》:“上下同意,誓必死守。”
谓意义相同;意旨相同。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无二》:“其文与天之道有一出一入一休一伏,其度一也;然而不同意。”汉王充《论衡·辨祟》:“明与鬼神同意共指,欲令众下信用不疑。”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二:“﹝黄公绍《韵会举要·十灰》﹞:‘臺,观四方而高者也。从至,高省声,与室屋同意。’”
指用意相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川讨满洲檄》:“死者必着唐巾,丧必着唐冠,亦大抵与湖南同意。”
犹赞成。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通信(复张孟闻)》:“读了来稿之后,我有些地方是不同意的。”峻青《海啸》第三章:“真拿你没办法。那好吧,我同意啦。”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五九章:“你这种硬干的办法,我是不同意呵!”
【拟定】释义:
一定。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这妮子拟定都和那酸丁演撒,我明日自上门去,见俺姑娘,只做不知。”
决定。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我又不会临邛县驾车,他又不会昇仙桥题柱,早学那卓文君拟定嫁相如。”《红楼梦》第五十回:“薛姨妈心中因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因贾母尚未説明,自己也不好拟定。”
起草制定。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臬司得了意旨,便赶忙回衙门去説明原委。他却早已拟定一个摺稿了。”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六章:“成就与否,须视他所拟定的计划,在实行时,是否有失错。”
【拟订】释义:
草拟。
郭沫若《洪波曲》第六章六:“我们拟订了一个扩大禁烟纪念的计划,想大规模地做它三天。”
【订定】释义:
修订;校定。
《宋史·儒林传七·魏了翁》:“乃著《九经要义》百卷,订定精密,先儒所未有。”明宋濂《<孝经集善>序》:“元室之初,吴文正公出于临川,又以今文为正,颇遵刊误章目,重加订定,而为之训解,其旨益明而无遗憾矣。”鲁迅《<准风月谈>后记》:“我幸而藏着原本,现在订定标点,照样的抄录在这里。”
订立定当。
清曾纪泽《携带参赞官暂赴俄都片》:“臣查中俄约章虽经订定,而交涉未完,案件尚多。”蔡锷《致袁世凯电》:“拟请中央将选举章程订定颁行,以便遵照办理。”徐特立《整顿第一女师之计划》:“订定科学成绩考查法。”
约定。
鲁迅《华盖集·“碰壁”之后》:“底下是请教员开一个会,出来维持的意思的话,订定的时间是当日下午四点钟。”
【取消】释义:
亦作“取销”。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等失去效力。
黄鸿寿《开设资政院》:“及第二次弹劾案既议决,旋復取销,既取销又重复表决,旬日之间,情实三变。”赵树理《三里湾》四:“金生媳妇觉着这话也有道理,所以就取消了自己的意见。”柳溪《爬在旗杆上的人》:“全社有一半人土地和劳力相等,如果取销土地分红,不会在收入上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