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讃扬”。称赞颂扬。
三国魏曹丕《与锺大理书》:“谨奉赋一篇,讚扬丽质。”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则这女聘男婚礼正当,你两下和谐可着人讚扬。”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其父本市井,闻姚讚扬,私心窃喜,不復禁止。”
称赞表扬。
汉班固《典引》:“故先命玄圣,使缀学立制,宏亮洪业,表相祖宗,赞扬廸喆,备哉粲烂,真神明之式也。”唐柳宗元《上河阳乌尚书启》:“小子久以文字进身,尝好古人事业,专当具笔札,拂縑緗,赞扬大功,垂之不朽。”陈学昭《工作着是美丽的》上卷二八:“她在亲戚朋友之前那么地赞扬晓平,现在拿什么理由来说明自己的出走呢?”
【夸奖】释义:
称赞:社员们都~他进步很快。【称赞】释义:
亦作“称讚”。称誉赞美。
《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襃述盛德。”《北史·张烈传》:“彭城王勰称讚之,遂除顺阳太守。”宋秦观《陪李公择观金地佛牙》诗:“殷勤称讚出软语,坐人顾眄惊俗污。”《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景小娘子﹞方才见了舍人,便十分称赞。”巴金《杨林同志》:“我听见他们称赞他做了‘好事情’,给大家带来方便。”
见“称赞”。
【表扬】释义:
显扬;公开赞美,使大家知道。语出《汉书·苏武传》:“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於麒麟阁……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宋书·隐逸传·王弘之》:“圣明司契,载德惟新,垂鑑仄微,表扬隐介,默语仰风,荒遐倾首。”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裦忠碑者,皇帝神笔表扬故相岐国公执中之遗烈也。”清吴炽昌《续客窗闲话·陆清献公遗事》:“遇孝慈节义之人,立即表扬。”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三章:“这郭祥平时虽然满不在乎,但在大庭广众之前却最怕表扬。”
宣扬;张扬。
明李贽《复焦弱侯书》:“此一等人心身俱泰,手足轻安,既无两头照顾之患,又无掩盖表扬之丑,故可称也。”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二幕:“他的姓名因为有点缘故,请你不要替他表扬。”
【赞美】释义:
称赞;称誉。
唐玄奘《谢皇太子圣教序述启》:“伏维皇太子殿下,发挥睿藻,再述天文,讚美大乘,庄严实相,珠迴玉转,霞烂锦舒。”宋范镇《东斋记事》卷一:“是时,王沂公为宰相,吕文靖公、鲁肃简公参知政事,极讚美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条规》:“二要熟识天条讚美朝晚礼拜感谢规矩及所颁行詔諭。”
亦作“賛美”。颂扬;称赞。
《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昔唐叔归禾,东平献颂,斯皆骨肉赞美,以彰懿亲。”晋夏侯湛《张平子碑》:“若夫巡狩誥颂,所以敷陈主德;《二京》《南都》,所以賛美畿輦者,与《雅》《颂》争流,英英乎其有味与!”宋田况《儒林公议》卷上:“弼皆赞美其説,果推行之。”《西游记》第九一回:“那塔上层层有佛,处处开窗,扫一层,赏玩赞美一层。”茅盾《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赞誉】释义:
赞美称扬。
金王若虚《君事实辨》:“此固凶毒残酷之所为,殆禽兽之所不忍,而帝自为明,史臣又从而赞誉之,何其怪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孙生》:“一日,有老尼至其家,见妇,亟加赞誉。”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在漫长的历史中,日益获得伟大政治家的声名和举世的赞誉。”
【批评】释义:
评论;评判。对事物加以分析比较,评定其是非优劣。
明李贽《寄答留都书》:“前与杨太史书亦有批评,倘一一寄去,乃足见兄与彼相处之厚也。”清李渔《慎鸾交·心归》:“你辨美恶,目光如镜,谁高下,早赐批评。”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说几句关于批评的事。现在因为出版物太多了,--其实有什么呢,而读者因为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于是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
对书籍、文章加以批点评注。
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俺小店乃坊间首领,只得聘请几家名手,另选新篇。今日正在里边删改批评,待俺早些贴起封面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残唐五代史演义》未见,日本《内阁文库书目》云二卷六十回,题罗本撰,汤显祖批评。”
指出所认为的缺点和错误。
茅盾《昙》一:“﹝姨太太﹞常常拿一些家庭间的琐细麻烦的问题请韵出主意,事后却在丈夫跟前冷冷地批评,挑拨是非。”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三章:“可是他批评她们不该脱离群众跑来。”
对缺点和错误所提出的意见。
《黄金世界》第七回:“大嫂有几句批评真是十分贴切。”张恨水《啼笑因缘》第二十回:“而且我那样的批评,都能诚意接受,这人未尝不可取。”
【毁谤】释义:
以言语相攻击或嘲讽丑化。
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一》:“胜坐毁谤詔书,毁先帝,不道。”汉王充《论衡·累害》:“身完全者谓之洁,被毁谤者谓之辱。”《通典·选举四》:“凡毁谤之生,非徒空説,必因人之微过而甚之者也。”《水浒传》第四七回:“李应勒马,在庄前大叫:‘祝家三子,怎敢毁谤老爷!’”凡人《开通学术议》:“汉宋不同派,程、朱、陆、王不同派,互相毁谤,不可底止,至於今日。”柔石《二月》二四:“我常以人们底无理的毁谤与妒忌为荣。”
【诋毁】释义:
亦作“詆譭”。诬蔑;毁谤。
《后汉书·锺离意传》:“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故公卿大臣数被詆毁,近臣尚书以下至见提拽。”《新唐书·方技传·叶法善》:“雅不喜浮屠法,常力詆毁,议者浅其好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五杂俎>出版说明》:“另一方面,他却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反对农民革命,诋毁‘方腊’、‘红巾’等农民起义军为‘贼’。”
见“詆毁”。
【责备】释义:
以尽善尽美要求人。
《淮南子·氾论训》:“是故君子不责备於一人。”《新唐书·太宗纪赞》:“然《春秋》之法,常责备於贤者。”清姚鼐《柬王禹卿病中》诗:“依违见事信为迟,责备时贤毋乃重。”
批评;指摘。
《明史·周宗建传》:“时辽事方棘,上疏责备辅臣。”《三侠五义》第四回:“老爷闻听心中暗想:‘既是儒流读圣贤之书,焉有攻乎异端之理,待我出去责备他一番。’”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四:“我刚才说你们表达感情不充分,这是深一层的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