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出家。
唐崔颢《赠怀一上人》诗:“削髮十二年,诵经峨眉里。”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杭妓琴操》:“琴大悟,即削髮为尼。”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削髮辞家净六尘,自家且了自家身。”
【出家】释义:
离开家庭。
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是故无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强捐身出家旷日师门者,必无几矣。”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七:“季与同辈旅宿庐山下,各相问出家几时。”明刘基《门有车马客行》:“居家倚骨肉,出家倚交亲。”郁达夫《登杭州南高峰》诗:“病肺年来惯出家,老龙井上煮桑芽。”
到寺庙道观里去做僧尼或道士。
《南史·齐纪上》:“自今公私皆不得出家为道,及起立塔寺,以宅为精舍,并严断之。”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一:“汉明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济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水浒传》第四回:“今有这个表弟姓鲁,是关西军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鲁迅《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释迦牟尼﹞从夜半醒来,目睹宫女们睡态之丑,于是慨然出家,而霍善斯坦因以为是醉饱后的呕吐。”
指出家之人。
宋朱弁《北人以松皮为菜》诗:“吾老似出家,晚悟愧根钝。”参见“出家求道”。
【落发】释义:
剃发出家。
《北史·魏河南王和传》:“和聘乙氏公主女为妃,生子显,薄之。以公主故,不得遣出。因忿,遂自落髮为沙门。”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乐府一》:“尔或落髮,则我亦不娶。”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化鹤》:“爱此地风土,欲为僧……遂落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宗教信仰》:“他虽然没有落发为僧,看他的情绪,似比所谓‘僧宝’还要虔诚。”
【蓄发】释义:
留发。
清严有禧《漱华随笔·先邵武》:“一日过姻家,见侍女年且及笄,而尚未蓄髮。”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二节:“其中有抗捐、抗粮、抗租、饥民暴动等纯经济性的斗争,也有攻占城池、蓄发称王等反清起事。”
指僧尼留发还俗。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武亿》:“僧尼虽不解其説,然感其诚,皆蓄髮还俗。”陈衍《元诗纪事·溥光》:“﹝溥光﹞幼为头陀,号雪菴和尚。文宗詔蓄髮,授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