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挑唆
【全拼】 tiāo suō
【释义】
  • 挑拨教唆。

    元王晔《桃花女》第二折:“你将那好言语往来收撮,则办得两下里挑唆。”《水浒传》第二二回:“那张三又挑唆阎婆去厅上披头散髮来告。”《老残游记》第十八回:“为甚的把月饼里加进砒霜去,陷害好人呢?必有坏人挑唆你。”陈残云《山谷风烟》第十三章:“我娘受了人家的挑唆,冷了你啦。”

  • 【例句】 1、诉讼挑唆持续不断地挑唆诉讼(尤指没有理由的诉讼)的违法行为
    2、 他挑唆我跳。
    3、 被挑唆;被困惑
    4、 他背信弃义地挑唆一方反对另一方。
    【近义词】 1. 挑唆 - 唆使

    【唆使】释义:

  • 挑动别人去做坏事;教唆。

    《水浒传》第二七回:“据王婆生情造意,哄诱通奸,唆使本妇下药毒死亲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六回:“恼的是这个狗官不知听了谁的唆使,毫不留情。”韦君宜《似水流年·寄不出的信》:“我未尝不想努力,但我决不妄想唆使王子公主们起来烧自己的王宫。”

  • 2. 挑唆 - 挑拨

    【挑拨】释义:

  • 拨动灯芯使灯火明亮。引申为启发。

    《古尊宿语录·佛眼普说》:“我费许多力挑拨儞,儞因何得恁么辜负耶!”南唐李昇《咏灯》:“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心不尽心。”

  • 拨物使动;挑动。

    《朱子语类》卷九四:“踏着动的机,便挑拨得那静的。”清陆长春《香饮楼宾谈·一庙三怪》:“闻琵琶琅琅作声,若有人挑拨之者。”续范亭《警告中国抗战营垒中的奸细分子》:“无孔不入,无地不钻,来挑拨中国的内战。”

  • 播弄是非,调唆。

    《水浒传》第二一回:“是谁挑拨你,我娘儿两个下半世过活都靠着押司,外人説的闲是闲非都不要听他,押司自个做主张。”老舍《全家福》第三幕:“我妈妈对她那么无情,他总是忍着,没有挑拨过是非。”

  • 逗引,撩拨。

    《白雪遗音·玉蜻蜓·露像》:“明晓志贞生母无疑,何故又以戏言挑拨?”张恨水《啼笑因缘》第二回:“其实这两条腿,除富于挑拨性而外,不见得怎样美。”

  • 3. 挑唆 - 调拨

    【调拨】释义:

  • 调唆挑拨。

    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俺再在女孩儿根前调拨他,等他两个不和,訕起脸来,那时另接一个富家郎。”《封神演义》第六七回:“奸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士卒,互相争斗,致乱行伍,此为刁军;犯者斩。”《红楼梦》第九回:“﹝贾蔷﹞走至后面,悄悄把跟宝玉书童茗烟叫至身边,如此这般,调拨他几句。”

  • 点拨;指点。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晚霞》:“但闻鼓鉦喤聒,诸院皆响。既而诸院皆息。姥恐阿端不能即嫺,独絮絮调拨之。而阿端一过,殊已了了。”

  • 调动分拨。

    《水浒传》第二十回:“且説济州府尹点差团练使黄安,并本府捕盗官一员,带领一千餘人,拘刷本处船隻,就石碣村湖荡调拨。”《儒林外史》第四三回:“调拨已定,往前进发。”刘绍棠《鹧鸪天》二:“我看不如(把汽车)调拨到大学或科研单位。”

  • 【反义词】 1.挑唆 - 劝解

    【劝解】释义:

  • 劝导宽解。

    宋洪迈《夷坚甲志·孙士道》:“孙但开晓劝解,使勿为厉。”明高明《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公公见説,也要投井死,奴家正在此劝解公公。”老舍《全家福》第二幕:“咱们都好好地安慰她,劝解她,随时随地体贴她,尊重她。”

  • 调停、排解纠纷。

    明陶宗仪《辍耕录·鞠狱》:“一日,有部民某甲某乙鬭殴,某甲之母劝解,被某乙用木棒就脑后一击,仆地而死。”赵树理《三里湾》三二:“满喜总算个好心肠的人,真给他们劝解去了。”


  • 2.挑唆 - 劝阻

    【劝阻】释义:

  • 亦作“劝沮”。鼓励和禁止。

    《墨子·非命中》:“发宪布令以教诲;明赏罚以劝沮。”晋葛洪《抱朴子·崇教》:“坚隄防以杜决溢,明褒贬以彰劝沮。”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苏文忠公墓志铭》:“公歷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阻。”

  • 以理相劝并阻止其做某事或进行某种活动。

    《明史·阉党传·焦芳》:“瑾(刘瑾)怒翰林官傲己,欲尽出之外,为张綵劝沮。”老舍《四世同堂》五十:“你入过狱了,见过了死亡,即使你不能帮助我,可也不会劝阻我了!”


  • 3.挑唆 - 调和

    【调和】释义:

  • 烹调,调味。

    《管子·小称》:“夫易牙以调和事公,公曰:‘惟烝婴儿之未尝。’於是烝其首子而献之公。”《后汉书·独行传·陆续》:“续曰:‘因食餉羹,识母所自调和,故知来耳。’”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不假调和,野蔬何以有味。”

  • 搅拌均匀。

    《齐民要术·种麻子》引《氾胜之书》:“种麻,预调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种之。”宋梅尧臣《蜜》诗:“调和露与英,凝甘滑於髓。”《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此茆味异,可栽植於此地,久服长生……宜调和美酒饮之。”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调和诸种颜料,只显一种带灰的黑。”

  • 调味用的佐料。

    《西游记》第六八回:“有两个在官人问道:‘长老那里去?’行者道:‘买调和。’那人道:‘……那郑家杂货店,凭你买多少油、盐、酱、醋、薑、椒。’”韩文洲《四年不改》:“怎么搞的?什么调和也没有!我走了几家没有吃到点醋。”

  • 协调、和谐;使和谐。

    《墨子·节葬下》:“是故凡大国之所以不攻小国者,积委多,城郭修,上下调和,是故大国不耆攻之。”汉贾谊《新书·六术》:“是故五声宫、商、角、徵、羽,唱和相应而调和。”唐元稹《桐花》诗:“尔生不得所,我愿裁为琴。安置君王侧,调和元首音。”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十一章:“周仆竭力使自己的情绪与屋里的气氛相调和。”

  • 折中,中和。

    《荀子·修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三章:“梁任公又谓《四十二章》颇含大乘教理,其伪作者深通老庄之学,怀抱调和释、道思想。”

  • 调解,消弭争端。

    宋苏轼《大雪论差役不便札子》:“臣每见吕公著、安燾、吕大防、范纯仁,皆言差役不便,但为已行之,今不欲轻变,兼恐臺諫分争,卒难调和。”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九:“乌武壮、向忠武二公亦皆名将,积有齟齬,江忠烈在乌幕,调和之苦,甚於恭勤。”吴泰昌《阿英忆左联》:“来人是为调和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的关系。”

  • 调理使和顺。

    唐刘禹锡《代裴相公让官表》之三:“虽有药石,安能调和?”《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待学生先以煎药治其虚热,调和臟腑,即进饮食。”

  • 指和顺。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一中年妇人,按脉调和,乃云无病可医。”


  • 4.挑唆 - 调解

    【调解】释义:

  • 劝说双方消除纠纷。

    明宋濂《故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司郎中王公墓志铭》:“诸暨戍将谢再兴与部帅王甲有违言,几致乱,上令公调解之。”清黄钧宰《金壶浪墨·石城桥夷人》:“夷人遽前殴生,众方调解,有壮士排衣直前曰:‘夷何在?’”老舍《茶馆》第一幕:“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


  • 【相关词】 《极限挑战》 一担挑 一条扁担两头挑 万里挑一 不挑 不挑之祖 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冰桶挑战 出挑 剃头挑子一头热 剔挑 剜刺挑茶 剜挑 勾挑 十里挑一 千里挑一 单挑 单挑荒野 大挑 头挑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