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敷衍。
唐唐彦谦《宿田家》诗:“阿母出搪塞,老脚走颠躓。”《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张弼禀渔户赵干藏了大鱼,把小鱼搪塞。”《再生缘》第四六回:“望吾皇圣明详察,为臣子者岂敢搪塞朝廷。”老舍《四世同堂》二八:“他非常的着急,甚至于忘了先搪塞一下,往后再去慢慢的想办法。”
【塞责】释义:
尽责;补过。
《韩诗外传》卷十:“及母死三年,鲁兴师,卞庄子请从。至见於将军曰:‘前犹与母处,是以战而北也,辱吾身。今母没矣,请塞责。’”《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公孙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宰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恐窃病死,无以塞责。”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此人虽万被诛戮,不足塞责。”
对自己应尽的责任敷衍了事。常用作谦词。
《明史·张逵传》:“会疏则删削忌讳以避祸,独疏则毛举纤微以塞责。”《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杜慎卿笑道:‘这是一时应酬之作,何足掛齿?况且那日小弟小恙进场,以药物自随,草草塞责而已。’”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我久生大病,体力衰惫,不能为文,以上云云,几同塞责。”
【将就】释义:
勉强。语出《诗·周颂·访落》:“将予就之,继犹判涣。”朱熹集传:“将使予勉强以就之,而所以继之者,犹恐其判涣而不合也。”元郑廷玉《忍字记》楔子:“罢罢罢,喒将就的饮几杯。”茅盾《委屈》:“不,今天找出一件嫁时的衣服,全新的。我想可以拿出去改一改,将就对付了再说。”
迁就。
宋吕祖谦《与陈同甫书》:“或虽知其非诚,而将就借以集事,到得结局,其弊不可胜言。”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孩儿,你也不比在我跟前,我是你亲爷,将就的你。”老舍《龙须沟》第一幕:“你不将就,你想跟你姐姐一样,嫁出去永远不回头!”
引申为应付。
《英烈传》第五回:“家贫也备不得齐整棺木,只得草率将就。”
接近。
明郎瑛《七修类稿·天地一·岁月阳名》:“﹝太岁﹞在辛曰重光。重,再也;光,新也。言万物将就成熟而再新也。”
【应付】释义:
谓对人对事采取方法或措施。
宋曾巩《英宗实录院申请札子》:“本院但干脩实録,於诸处检借文字,并须当职官员封记往还,疾速应付。”《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夜来多蒙小乙官人应付週全,识荆之初,甚是感激不浅。”清洪昇《长生殿·进果》:“只是使臣到来,如何应付?”峻青《黎明的河边·水落石出》:“他和王开、陈五,整夜的在商量着如何应付这一严重事变的对策。”
应酬;敷衍。
《朱子语类》卷一○七:“若是举错了,也是自家错了。本不是应付人情,又不是交结权势,又不是被他献諛,这是多少明白。”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五:“有利其贄而厌其求者,为活套诗若干首,以备应付。”柳青《铜墙铁壁》第二章:“随军担架队要党员去做骨干,也不能充数应付。”
支付,供给。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姐丈,且将这些钱去收拾起店面。开张有日,我便再应付你十贯。”《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胡悦﹞寄书回家取索盘缠,老婆正恼着他,那肯应付分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不够时再来取罢。继之信上説,尽多尽少,随时要应付的呢。”茅盾《一个女性》六:“她变卖了产业,应付这些债务。”
应允。
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衙内云]我説的话,你可依的我么?[正末唱]但道的都应付。”
思忖,思量。
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自应付,我则待赤心报国,将社稷扶。”
【支吾】释义:
亦作“支梧”。亦作“支捂”。犹支撑。抵挡;支持住不倒下。
《旧五代史·僭伪传三·孟知祥》:“知祥虑唐军骤至,与遂閬兵合,则势不可支吾。”宋司马光《乞进呈文字第四札子》:“况今已立秋,兼臣自体当得筋力差胜於前,可以支梧。只是无人扶掖,全拜起不得。”《朱子语类》卷一○八:“如人病寒下热药,少间又变成燥势;及至病热下寒药,少间又变得寒。到得这家计坏了,更支捂不住。”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这路崎嶇,水縈紆,急得我战钦钦不敢望前去;况是棒疮发,怎支吾?”清黄宗羲《朱康流先生墓志铭》:“先生屈其经世之业,以支吾八口,泊然不见喜愠之色。”康濯《灾难的明天》:“春妮子一扭身支吾着走了。她全身冰冷,没一点劲,回到家里俯在炕上躺着。”
引申为抗拒。
唐元稹《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词色朗厉,若不可支梧。”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逼得得他忍飢受冷,并不敢半句支吾。”
对付;应付。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一:“西贼姦计,大未可量,朝廷当奬励逐路帅臣,豫作支吾。”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如此时此际文情艰澁,勉强支吾,则朝气昏昏,到晚终无晴色,不如不作之为愈也。”《红楼梦》第一○一回:“﹝凤姐﹞见过王夫人,支吾了一件事,便过来到寳玉房中。”
排遣。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纵然酬得今生志,着甚支吾此夜长?”
讲话含混躲闪;用含混闪烁的话搪塞。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饮食中间,冯公问其乡贯出身,承信言语支吾,似有羞愧之色。”《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日则同食,夜则同卧,如此三年,英臺衣不解带,山伯屡次疑惑盘问,都被英臺将言语支吾过了。”巴金《家》三三:“五婶向他追问,他总是一味支吾,后来五婶追问得急了,他才说是弄掉了。”郭沫若《南京印象》十二:“由七点到十二点,足足有五个钟头。大员们的种种拖延或支吾,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义!”
犹豫,踌躇。
宋王明清《挥麈馀话》卷二:“张太尉冷笑:‘我别有道理。待我遮里兵才动,先使人将文字去与番人。万一支吾不前,交番人发人马助我。’”《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一番信到,一番使妾倍支吾;几度诗来,几度令人添寂寞。”
窘迫局促。
清戴名世《范增论》:“项王欲自帝,则有义帝在也;既王诸将,而己亦称王,则无以自别异,於是立号为西楚霸王。盖其情见势絀,支吾甚矣。”
【敷衍】释义:
1<书>叙述并发挥。【苟且】释义:
只图眼前,得过且过。
晋陆机《五等论》:“为上无苟且之心,群下知胶固之义。”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水浒传》第二十回:“今日山寨,天幸得豪杰相聚,大义既明,非比往日苟且。”孙中山《兴中会宣言》:“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
不循礼法。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二》:“夫秦灭先圣之道,为苟且之治,故立十四年而亡。”晋干宝《晋纪总论》:“树立失权,託付非才,四维不张而苟且之政多也。”《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君子进退当以礼,不可苟且,以伤雅道。”
随便,马虎,敷衍了事。
唐刘知几《史通·忤时》:“今监之者既不指授,修之者又无遵奉,用使争学苟且,务相推避。”《朱子语类》卷一一九:“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若知歌舞二事,原为声容而设,则其讲究歌舞,有不可苟且塞责者矣!”朱自清《短诗与长诗》:“作者必以为不过两三行而已,何须费心别择?不知如无甚意义,便是两三行也觉赘疣;何能苟且出之呢?”
勉强。
清顾炎武《岁暮》诗:“流离三十年,苟且图饱煖。”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红玉》:“幸邻人怜餽食饮,苟且自度。”
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我只要委曲周全你家主一桩大事,并无欺心。若有苟且,天地不容。”周立波《扫盲志异》:“等到稍微定定神,他的头一个心思是要冲进房间去,捉奸捉双,亲手拿住这对苟且的男女,好去打官司。”
【草率】释义:
粗糙简略。
宋梅尧臣《元日》诗:“草率具盘餐,约略施粉黛。”明唐顺之《答曾石塘总制书》之三:“曩者草率奉书,未悉所怀。”《清史稿·允禩传》:“寻因工部製祈穀坛祖宗神牌草率,阿尔泰驻兵军器粗窳,屡下詔詰责允禩。”沙汀《烦恼》:“院子里只有一列三间泥墙茅顶的房子,两端拖出两间草率搭成的偏屋。”
轻率,不慎重。
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北京似乎不宜草率前去,看事情略定后再定行止。”鲁迅《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老舍《全家福》第二幕:“王仁利?王新英的父亲?不要这么草率地下判断吧!况且他们姐弟都说爸爸早死啦!”
潦草,不工整。
郭沫若《<管子集校>叙录八》:“唯许氏似喜用破笔焦墨,字迹草率,颇难辨认。”冰心《去国·两个家庭》:“我低头一看,桌上对面有两本书,一本是原文,一本是三哥口述亚茜笔记的,字迹很草率,也有一两处改抹的痕迹。”
【马虎】释义:
草率,疏忽大意。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顾局长的脾气就是一点不肯马虎。”秦牧《艺海拾贝·广州城徽》:“虽然艺术是一个整体,不容对某一部分马虎从事,但这点道理却是和‘突出重点’的道理辩证地统一起来的。”杨朔《万古青春》:“没有联络员,耳目眼睛都没有了,你别马虎大意。”
勉强;将就。
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一章:“此人跑过大城市,识得几个字,马虎念得一段报纸,被看作有学问的人。”草明《乘风破浪》四:“唉,算了吧,这一回马虎点算了。”
【敷衍】释义:
1<书>叙述并发挥。【负责】释义:
失职。
《文子·上仁》:“人君者,不任能而好自为,则智日困而自负责。”唐皇甫湜《醉赋》:“为疹为毒,为狂为醨,负责人道,阴阳戾违。”元王恽《荐台掾赵文昌事状》:“某今当去职,有见不言,实为负责。”
担负责任。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量才而授者,不求功於器外;揆能而受者,不负责於力尽。”唐徐浩《谒禹庙》诗:“负责故乡近,朅来申俎羞。”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水满金山’一案,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
(工作)认真踏实;尽到应尽的责任。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巴金《中国作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闭幕词》:“作为作家,就应当对人民、对历史负责。”
负债;欠债。
《史记·周本纪》“周君、王赧卒”张守节正义引《帝王世纪》:“﹝王赧﹞虽居天子之位号,为诸侯之所役逼,与家人无异。名负责於民,无以得归,乃上臺避之,故周人名其臺曰逃责臺。”《南史·褚彦回传》:“家无餘财,负责数十万。”《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三年》:“蠲冗赋及民负责不能偿者数百万计,而官用亦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