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挞伐
【全拼】 tàfá
【释义】
  • 《诗·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毛传:“挞,疾意也。”原意为迅速攻伐,后挞伐连用,为征讨、讨伐之意。

    《明史·杨廷麟传》:“陛下有挞伐之意,大臣无御侮之才。”清魏源《圣武记》卷一:“故草昧经营,北征南讨,日不暇给,皆禁旅与驻防迭供挞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因未得万全之策,致暂缓挞伐之师。”

  • 泛指声讨。

    秦牧《长街灯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繁荣革命文学艺术》:“草菅人命的事件,在报纸上不时公开出来,大张挞伐。”

  • 【例句】 1、因她持有异议,新闻界对她横加挞伐
    2、 挞伐诸侯
    3、 (法新社华盛顿电)美国总统布希严词挞伐以色列对加萨走廊的突击,这次突击行动造成十五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4、 挞伐
    【近义词】 1. 挞伐 - 征伐

    【征伐】释义:

  • 讨伐。

    唐邵谒《战城南》诗:“武皇重征伐,战士轻生死。”明孔迩《云蕉馆纪谈》:“友谅无远大之志,处兵戈间而急於珍宝,伪将征伐,必使之遍求奇宝。”鲁迅《故事新编·采薇》:“变乱旧章,原是应该征伐的。”

  • 2. 挞伐 - 征讨

    【征讨】释义:

  • 讨伐。

    《国语·周语上》:“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唐储光羲《效古》诗之一:“妇人役州县,丁男事征讨。”《说唐》第十七回:“今老夫奉命征讨,你又抗拒天兵,杀害朝廷大将,罪孽重大。”孙犁《秀露集·曹丕<典论·论文>》:“曹丕幼年即随魏武征讨,武攻文治,都有经验,阅历既多,所论多切实之言。”

  • 3. 挞伐 - 讨伐

    【讨伐】释义:

  • 征伐,征讨。

    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以偃甲兵於此,而息讨伐於彼。”宋吕陶《送张子公》诗:“近日羽书至,讨伐加羌夷。”瞿秋白《乱弹·新英雄》:“他们会说:‘讨伐伪国,不承认日本侵略的满洲国。’”

  • 4. 挞伐 - 诛讨

    【诛讨】释义:

  • 征伐;讨伐。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厉中国,杀伐郡县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唐李德裕《请先降使至党项屯集处状》:“若不送罪人,犹敢啸聚,必当大兵诛讨,他日不得有词。”刘立凯《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目录》:“前日商学报各界开会,发表对内对外宣言,皆以诛讨卖国贼为人民一致之主张。”

  • 【反义词】 1.挞伐 - 姑息

    【姑息】释义:

  • 犹苟安。

    《礼记·檀弓上》:“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郑玄注:“息犹安也,言苟容取安。”《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元年》:“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胡三省注:“姑,且也;息,安也;且求目前之安也。”王闿运《湘绮楼论文》:“人病在好名欲速,偷懒姑息。”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我不知他之也甘心这样姑息相处,果因了何事!”

  • 无原则的宽容。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德宗自復京闕,常恐生事,一郡一镇,有兵必姑息之。”《元典章·刑部二·系狱》:“昼夜桎梏则恐致惨伤,姑息任情则或生不测。”《儒林外史》第八回:“人家请先生的,开口就説要严;老夫姑息的紧,所以不曾着他去从时下先生。”

  • 谓宽大。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二:“如今民主政府行的是宽大政策,我要求你们姑息姑息,担待担待,留着我这条小命。”

  • 犹妇孺。

    《尸子》卷下:“弃黎之言而用姑息之谋。”姑,妇;息,小儿。


  • 2.挞伐 - 招抚

    【招抚】释义:

  • 招安,使归附。

    《后汉书·贾琮传》:“琮即移书告示,各使安其资业,招抚荒散,蠲復傜役。”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惠化》:“阎伯屿为袁州时,征役烦重,袁州先已残破。伯屿专以惠化招抚,逃亡皆復。”明刘基《送章三益之龙泉序》:“镇守宝定,招抚松阳、遂昌。”清昭槤《啸亭续录·舒文襄公末节》:“然川楚之役,初有欲招抚者,以致贼人蔓延日炽,反不如公之除莠务尽之善。”


  • 3.挞伐 - 讨伐

    【讨伐】释义:

  • 征伐,征讨。

    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以偃甲兵於此,而息讨伐於彼。”宋吕陶《送张子公》诗:“近日羽书至,讨伐加羌夷。”瞿秋白《乱弹·新英雄》:“他们会说:‘讨伐伪国,不承认日本侵略的满洲国。’”


  • 【相关词】 作挞 佻挞 依挞 光挞挞 决挞 剔剔挞挞 大张挞伐 恚挞 戮挞 扑挞 打滑挞 扢挞 扭挞 批挞 挑挞 挝挞 挞伐 挞击 挞尾 挞市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