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瘦。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八:“牀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髮蓬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再看那小子时,却是生得骨瘦如柴,脸上更是异常瘦削。”丁玲《三日杂记》:“她的四肢都伸不直,关节在瘦削的胳膊、手指、腿的地方都突的暴了出来,就像柳树的节一样。”
谓肌肉减削,变瘦。
许杰《改嫁》:“她的女儿是瘦削得不像人样了。”
形容细长直立。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巫山十二峰名》:“俊石十二,玲瓏瘦削如山峰离立。”鲁迅《野草·好的故事》:“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犹瘦硬。
《孽海花》第十九回:“﹝小燕﹞瞥见门上新贴一幅淡红铁砂笺的门对,写得英秀瘦削。”参见“瘦硬”。
【孱弱】释义:
懦弱;怯懦。
《北史·齐华山王凝传》:“凝诸王中最为孱弱,妃王氏,太子洗马王洽女也,与苍头姦,凝知而不能限禁。”唐杜甫《舂陵行》:“顾惟孱弱者,正直当不亏。”宋司马光《横山疏》:“未可以小种之羗,孱弱之人待之也。”《明史·成祖纪赞》:“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丘生》:“碧衣者曰:‘今不痛加惩治,彼以为我辈孱弱,必源源而来矣。’”章炳麟《<客帝>匡谬》:“汉帝虽孱弱,赖其同胤,臣民犹或死之。”
瘦弱;衰弱。
《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元年》:“时二浙久安,人不习战,甲兵朽钝,见卒不满三百;郑祇德更募新卒以益之,军吏受赂,率皆得孱弱者。”清袁枚《新齐谐·屓屭精》:“生服灵药后,精神顿好,絶不似曩时孱弱。”《恨海》第一回:“王乐天这人向来胆小,又是身体孱弱。”郭沫若《落叶》:“他的身体,本来孱弱,在日本的时期还不曾表现过肺结核的征候,据说是到了最近,才吐起血来的。”
谓柔弱,文弱。
元赵鸾鸾《悲笳四拍》之三:“发坟墓兮焚燬室庐,闺门孱弱兮被虏驱。”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碧碧》:“﹝孙﹞因詰卿孱弱处子……底事单形隻身,远陟空山。”
指声韵绵软无力或文笔才力不足。
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上》:“钱刘鸿丽气象,无復存者。”清管同《与友人论文书》:“垂示古文三篇,比前稍进,然终孱弱无劲气,未得为佳。”
犹衰落。
清戴名世《范增论》:“周自春秋以降,其孱弱已甚。”清魏源《圣武记》卷六:“上以安南残破空虚,且黎氏屡世孱弱,兴废未尝非运数。”
【孱羸】释义:
瘦弱。
明方孝孺《栽柏》诗:“我生素多病,中岁早孱羸。”清赵翼《述庵璞函从军来滇》诗:“孱羸翻怪书生剑,时发光芒拂斗辰。”
【消瘦】释义:
谓身体消减变瘦。
唐宋之问《江南曲》:“侍臣消瘦尽,日暮碧江潭。”元钱霖《哨遍·耍孩儿》套曲:“不思日月搬乌兔,只与儿孙作马牛,添消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大少爷一病三月,从来没有退过烧,医生换过二三十个,非但不能愈病,并且日见消瘦。”巴金《还魂草·某夫妇》:“新近消瘦的脸庞又显得有了生气。”
【瘦弱】释义:
肌肉不丰满,虚弱无力。
三国魏曹植《谢明帝赐食表》:“寻奉手詔,愍臣瘦弱,奉詔之日,涕泣横流。”《北齐书·白建传》:“建以马久不得食,瘦弱,远送恐多死损,遂违勑以便宜从事,随近散付军人。”《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讲到上路,一边是一个瘦弱书生带着黄金錙重,一边是两个乡愚老者伴着红粉娇娃,就免不了路上不撞着歹人,其势必得有人护送。”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显然因为瘦弱的母亲没有奶水,饥饿折磨着这像小柴棍一样的孩子。”
【羸弱】释义:
瘦弱。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北史·魏·汝南王悦传》:“亶居庐未葬,形气羸弱。”《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马多产则羸弱。”
指身体瘦弱的人。
《淮南子·览冥训》:“家老羸弱,悽愴於内。”《陈书·周炅传》:“炅留羸弱輜重,设疑兵以当之。”
指贫弱无依的百姓。
《后汉书·杜茂传》:“凉诛其豪右邹氏之属,镇抚羸弱。”《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
【丰腴】释义:
丰满。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三:“她洗过脸……被热水刺激了的皮肤更显得红中泛白、丰腴莹洁。”沙汀《困兽记》二:“这新来的是一个中等身材,体态丰腴的女性。”
丰裕富厚。
宋欧阳修《祭杜祁公文》:“士之进显於荣禄者,莫不欲安享於丰腴。”清朱彝尊《水木明瑟园赋》:“逼茶坞之葱青兮,占稻田之丰腴。”康濯《东方红》第二章:“这一路略带倾斜的平原地面,真是丰腴旺壮,郁郁葱葱。”
丰满肥胖。
宋宋祁《玃赞》序:“但性不躁动,肌质丰腴,蜀人炮蒸以为美味。”明宋濂《宋九贤遗像记》:“﹝周子﹞颐下丰腴,脩目,末微耸。”清李渔《慎鸾交·悲控》:“你与下官分别之后,不瘦也罢了,为甚么倒丰腴润泽起来。”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七:“一个三十来岁生得很丰腴的女人,从堆草的房里急忙走了出来。”
浓郁醇厚。
宋苏轼《寄周安孺茶》诗:“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闽俗竞传夸,丰腴面如粥。”明解缙《湘献王神道碑文》:“诗歌丰腴清丽,飘飘有出尘之想。”
丰盛饱满。
徐迟《我们工地的农场》:“不是用羊毛,而是用丰腴的水稻织制而成的一张张金黄色的地毡一直铺开到天边。”
【肥胖】释义:
胖,脂多肉多。
元宫天挺《七里滩》第一折:“酒添的神气能荣旺,饭装的皮袋偏肥胖。”《水浒传》第三九回:“面颊上有两行‘金印’,多管是牢城营里人,生得黑矮肥胖。”《儒林外史》第三十回:“道人去了一会,只见楼上走下一个肥胖的道士来。”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因此一病,却完全改了样子,从此不再与肥胖为缘,成了个小猴儿精了。”王西彦《风雪》三:“他经商成功,有了钱,人也变肥胖了。”孙犁《风云初记》七三:“这头黄色的小牸牛,肥胖得油光发亮。”
【臃肿】释义:
痈疽;肌肉肿胀。
明无名氏《赠书记·旅病托栖》:“行不上,悲双足,都臃肿。我头炫晕,好似在雾云中。”清李渔《巧团圆·防辱》:“只因巴豆的性子极狠极烈,莫説喫下肚去,要泻死人,只消皮肤粘着了,也就登时臃肿起来,令人吓死。”
形容物体粗大笨重。
南朝梁何逊《夜梦故人》诗:“已如臃肿木,復似飘颻蓬。”宋梅尧臣《和江邻几咏雪二十韵》:“庭槐高臃肿,屋盖素模胡。”俞樾《茶香室续钞·翁鞋》引朱点《东郊土物》诗注:“北人冬月,履纳绵絮,臃肿粗坌,谓之翁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九:“靠东方的海上堆积着一层层灰色的云彩,臃肿而又厚实,迟缓地浮动着。”
形容身体或衣着过分肥大,转动不灵。
清汪懋麟《洗象》诗:“自媿臃肿形,难为耳目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当头那人生得臃肿肥胖,脣上长了几根八字鼠鬚。”冰心《分》:“他两臂直伸着,头面埋在青棉的大风帽之内,臃肿得像一只风筝!”
谓文章、书法等显得笨重呆滞。
南朝梁武帝《答陶弘景论书书》二:“点掣短则法臃肿,点掣长则法离澌。”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世人学杜,未得其雄健,而已失之粗率;未得其深厚,而已失之臃肿。”清戴名世《宋嵩南制义序》:“今之文支离臃肿,夸多斗靡,而决裂先正之规矩者至矣。”
比喻机构庞大,调度不灵。
康有为《公民自治篇》:“故国之无地方自治者,其国臃肿頽败不生活,虽庞然大物,亦号之曰废国。”马南邨《燕山夜话·“推事”种种》:“光从推事的这许多名目上,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僚制度庞大、臃肿、腐败、落后到何等惊人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