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地问。谓在学问的探究上,深入追求。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宋叶适《题朱晦庵帖》:“方急迫了剧邑,乃不忘博学审问之功,他日闻其政,必异于今人也。”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常成二公》:“每岁二月上丁,习舞释菜。是日,举学士之版,视其艺之上下,审问慎思,使知不足,教之导之,讲论以勗之。”
引申指精审的见解。
明宋濂《<杜诗举隅>序》:“而《孝经》、《易》、《书》、《诗》……各有审问,不但笺杜诗而已也。”
详细询问。
金王若虚《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凡得一职,必先审问其同僚者何如人。”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三折:“元来我嫂嫂门前等,他是个妇人家,无烛从来不夜行,我出门去审问个分明。”
审讯。
宋苏轼《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当时执政,若且令边臣审问鬼章等,以阿里骨当立不立。”元刘壎《隐居通议·杂录》:“和復审问,乃谓曰:‘汝固非劫江贼,然何得隐讳东邻赎契钱八百千。’”巴金《关于<神·鬼·人>》:“我在神田区警察署受到审问的时候,有人问我怎样在普江认识他。”
确实的消息。
《三国志·蜀志·黄权传》:“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晋书·宣帝纪》:“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宋书·庐陵王义真传》:“初,高祖闻青泥败,未得义真审问,有前至者访之,并云闇夜奔败,无以知存亡。”
【讯问】释义:
询问。
汉刘向《说苑·建本》:“故曰,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大卿遣人讯问,果是知临江军李郎中在任身故,载灵柩归乡。”康濯《水滴石穿》第一章:“不过赶脚的倒并不讨厌他的讯问。”
省视;问候。
《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餉遗。”宋刘攽《初冬晨起作四声诗·去声》:“通衢皆高轩,竟岁谢讯问。”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他正是良才奇寳在人间,我则道重脩讯问传书简,原来他相期恶战呈公案。”
审讯;鞫问。
《晋书·纪瞻传》:“除会稽内史。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唐柳宗元《故银青光禄大夫宜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贼遂执公爱子,榜箠讯问,折其右肱,而公不之顾。”《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山前行、山定看着小娘子生得怎地瘦弱,怎禁得打勘?怎地讯问他?”刘绍棠《芳年》:“但是他没有车票,被路警扣留,带到站长室讯问。”
【过堂】释义:
唐代进士及第后,须由主司带领至都堂谒见宰相,叫过堂。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进士及第过堂后,便以骡从,车服侈靡之极。”
上堂。
宋赵昇《朝野类要·过堂》:“尚书省密院属官,於入局日分,持所议事,上都堂,禀白宰执,而施行之。”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四:“浙西人家,晨起皆啜粥,乃观宋杜清献公文集有奏札云:‘今范钟令臣粥后过堂议事。’”
旧时诉讼当事人到公堂上受审问。
《红楼梦》第九七回:“哥哥的事,上司已经准了误杀,一过堂就要题本了。”《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他俩会到众人,正在商议办法,又会见刚才过堂下来的一班人,彼此见面,提及前事,亦因不能指出人名,不能回復。”老舍《四世同堂》六九:“忍着点,忍着点,她劝慰自己,只要一过堂,见到日本法官,几句话她便能解释清楚一切,而后安然无事的回家。”
谓对被检查对象逐一审视、检验。
清李渔《巧团圆·全节》:“今日先叫妇女过堂,待我亲自挑选,选几个中看的留用。”清俞樾《茶香室丛钞·二月二十二》:“明制:小阉服药后过堂,令诵二月二十二日一句,验其口吃与否。”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三幕第一场:“阮大铖:已经选好了秦淮歌女十馀人,正在排练,明天就叫她们到礼部过堂,过堂之后,即刻送进宫去,大约两三天内可以在御前上演。”
【鞠问】释义:
审讯。鞠,通“鞫”。
宋沉括《梦溪笔谈·官政二》:“收付所司鞠问,果姦人杀其夫,妇人与闻其谋。”鞠,一本作“鞫”。《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若只靠着鞠问一节,儘有屈杀了,再无説处的。”
【鞫讯】释义:
审问。
《宋书·谢庄传》:“逮汉文伤不辜之罚,除相坐之令,孝宣倍深文之吏,立鞫讯之法,当是时也,号称刑清。”清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駡。”
引申为讯问。
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由此观之,其当初设报之心,果何在乎,不待鞫讯矣!”
【鞫问】释义:
审讯。
唐戴孚《广异记·仇嘉福》:“吾非常人,天帝使我案天下鬼神,今须入庙鞫问。”《水浒传》第四六回:“知府叫拘本寺僧鞫问缘故,俱各不知情由。”郑振铎《桂公塘·黄公俊之最后九》:“国藩老不敢提他出来,公开的鞫问,怕他当大众面前说出什么不逊的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