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蝡动”。指爬行的昆虫。
汉陆贾《新语·道基》:“蚑行喘息、蜎飞蠕动之类。”晋葛洪《抱朴子·用刑》:“温而无寒,则蝡动不蛰,根植冬荣。”唐褚遂良《谏戍高昌疏》:“蠕动蠉生,畏威慕德。”清陈梦雷《西洋贡狮子赋》:“勤德政以致騶虞,宏网罗以收麟凤,行将泽被蠉生,仁敷蠕动。”
昆虫爬行。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雪山四时常有积雪,弥遍岭谷,蛆生其中,取雪时并蛆取之,能蠕动。”巴金《忆·最初的回忆》:“浅绿色的蚕在桑叶上面蠕动,一口一口地接连吃着桑叶,簸箕里一片沙沙的声音。”
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朱佩茝》:“凡三夜,妇遂有娠,腹中时时蠕动。”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适有猫戏於旁,见其蠕动,跃登膝上。”郁达夫《蜃楼》六:“湖塍上远远地在行走的几个早起的船家,只像是几点狭长的黑点,默默地在这一块纯白的背景上蠕动。”
【挪动】释义:
移用、借用款项。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就説是一时匯款没到,凑手不及,本县这里啊,道臺那里啊,还有多少阔朋友,那里不挪动一万八千,却要和这么个卖草头药的江湖医生去借钱。”茅盾《多角关系》五:“只想稍稍挪动一点,把几张空头支票收回。”
移动。
《红楼梦》第九八回:“紫鹃见他攥着不肯鬆手,自己也不敢挪动。”杨朔《鸭绿江南北》:“在宣州,一个叫玉吉的妇人披着条棉被,不停地挪动着两脚,摇着怀里的孩子。”
【蠢动】释义:
出于本性的自然的行动。
《庄子·天地》:“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郭象注:“用其自动,故动而不谢。”成玄英疏:“率性而动,故无迹之可记。”
蠕蠕而动。
晋傅玄《阳春赋》:“幽蛰蠢动,万物乐生。”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七:“凡蠢动之物,非是无情,第不能言耳。”《英烈传》第三九回:“那湖中浮尸蠢动,约有四五十里。”许杰《旅途小记》:“我那眼角的角膜里,却似乎看到那破泥洞里,有什么东西在蠢动。”
泛指动物。
唐司空图《迎修十会斋》:“仰慈悲之宏誓,成幽显之胜因,蠢动有情,沾濡共泰。”《旧唐书·张廷珪传》:“岂佛标坐夏之义,愍蠢动而不忍害其生哉!”
骚动;扰动为乱。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今三垂蠢动,王旅未振。”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汤崩而太甲不明,甚於成王之幼冲矣。然夏人帖然,未尝萌蠢动之心。”《花月痕》第二回:“四方刀兵蠢动,民不聊生。”峻青《秋色赋·胶济线上》:“夜里,团部里的电话铃声整夜不断,前哨部队不断地在向团部报告敌人挑衅蠢动的情况。”
冲动;妄动。
梁斌《红旗谱》八:“想着,他的骄傲情绪又在心上蠢动起来,伸出右手捋着他的长胡子。”杨朔《月黑夜》:“情况不弄清楚,他决不肯望风捕影地蠢动。”
【蛰伏】释义:
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淮南子·天文训》:“百虫蛰伏,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於阴。”叶圣陶《隔膜·苦菜》:“蚯蚓很安适地蛰伏着,这回经了翻动,他们只向泥土深处乱钻。”
伏处;幽居。
晋葛洪《抱朴子·嘉遁》:“蛰伏於盛夏,藏华於当春。”清方文《云间五子诗·徐闇公孚远》:“闇公青云器,蛰伏东海滨。”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兄蛰伏古城,情状自能推度。”
潜伏;隐蔽。
老舍《蜕》第八:“在伺侯病人的时候,她感到不能忍受的麻烦,可也体验到蛰伏在心间而没经施用过的人情与热烈。”艾青《吹号者》诗:“我们蛰伏在战壕里,沉默而严肃地期待着一个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