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麻痹”。
《朱子语类》卷二五:“心既不仁……如人身体麻木,都不醒了。”《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放绑要紧,手脚都麻木了。”郑观应《盛世危言·医道》:“衰迈之人脑气不足,遂有麻木、昏瞶之病。”
谓感觉迟钝。
《水浒传》第一一八回:“雷炯、计稷惊得麻木了,动弹不得。”鲁迅《故事新编·理水》:“‘先生’,乡下人麻木而平静的回答道:‘您是学者,总该知道现在已是午后,别人也要肚子饿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十:“想不到的悲哀的袭击使她麻木了。”
【麻痹】释义:
见“麻痹”。
亦作“麻痺”。由于神经系统的病变,或麻醉药物的刺激等原因,使机体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
宋周密《志雅堂杂钞·医药》:“以少许(押不卢)磨酒,饮人,即通身麻痺而死,虽刀斧加之不知也。”明唐顺之《与蔡白石郎中书》之二:“自顾齿髮渐衰,痛痒心切,既稍有知,不敢不极力爬搔护药,使此生甘为麻痺人也。”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一)》:“我幼时曾经牙痛,历试诸方,只有用细辛者稍有效,但也不过麻痹片刻,不是对症药。”
比喻精神、思想麻木。
郁达夫《沉沦》:“他的智力也无用了,他的良心也麻痹了。”今多用指丧失警觉。如:这件事,我们可不能麻痹。
【清醒】释义:
(头脑)清楚,明白。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下:“卢子发:‘白帝城头二月时,忍教清醒看花枝。’”巴金《爱的摧残》:“我到了静卧在冷月下的街上,我的脑子突然清醒了。”
引申谓白日,白天。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庚娘》:“市儿初合卺,亦须一杯薄浆酒;汝家沃饶,当即不难。清醒相对,是何体段?”
(神志)由昏迷恢复正常。
《英烈传》第十八回:“我女儿日间亦是清醒,但到得晚上,便见十分迷闷。”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花姑子》:“生矇瞳中,觉有人揣而抗之。略开眸则花姑子立牀下,不觉神气清醒。”洪深《飞将军》:“请你好好地看护他,等他清醒,好好地向他解释。”
清晰;不模糊。
李广田《金坛子·冬景》:“﹝新娘子﹞虽已是三十几岁的人了,却还眉目清醒,手脚伶俐。”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九:“这会听着小常的话,觉着眉目清醒,也用不着插嘴问长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