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考中
【全拼】 kǎo zhōnɡ
【释义】
  • 省察己衷。

    《国语·周语上》:“考中度衷以蒞之。”韦昭注:“考中,省己之中心以度人之衷心,恕以临之也。”

  • 考试合格被录取。

  • 【例句】 1、行贿者为了科举,为了做官或升迁而行贿,朝权臣、宦官以及皇亲国戚、权臣的亲属、侍从、门人等为谋私利而招权纳贿,这种风气直接影响了唐代社会的发展,埋下了动乱的隐患
    2、 借助于计算机程序,清的课程分组和试安排可以高效地实现。
    3、 我们无法解释他为什么在英语好。
    4、 明清时期,徽州的进士数量之多,为他郡所不及,这是徽州区域一个较为突出的人文现象。
    【近义词】 1. 考中 - 中式

    【中式】释义:

  • 中国式样。

    曹聚仁《万里行记·食在扬州》:“在香港,一盘菠萝牛柳,可算是西式中菜,也可说是中式西菜,广东馆子有,川扬馆子有,北京馆子也有。”

  • 符合规格。

    汉桓宽《盐铁论·错布》:“吏匠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轻重。”《东观汉记·光武纪》:“旧制上书,以青布囊素裹封,书不中式不得上。”《新五代史·杂传·张篯》:“坐马不中式,有司理其价值,籛性鄙,因鬱鬱而卒。”

  • 科举考试合格。

    《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清史稿·礼志八》:“顺治初,会试中式举人集天安门考试。”茅盾《童年·父亲的抱负》:“没有考第三场,自然‘中式’无望。”

  • 2. 考中 - 及第

    【及第】释义:

  • 科举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唐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宋高承《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及第》:“汉之取士,其射策中者,谓之高第,隋唐以来,进士诸科,遂有及第之目。”清沉涛《瑟榭丛谈》卷下:“编修以乾隆壬辰第二人及第。”

  • 3. 考中 - 录取

    【录取】释义:

    选定(考试合格的人):~新生三百名。
    4. 考中 - 收用

    【收用】释义:

  • 容纳使用。

    《墨子·非攻中》:“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元刘祁《归潜志》卷四:“正大初,收用旧人,召为右司諫。”

  • 指招收录用。

    茅盾《子夜》十四:“这一个新收用来的人,此番屠维岳还没派他重要的工作。”

  • 旧谓主人收纳婢女为偏房。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大户暗把金莲唤至房中,遂收用了。”

  • 5. 考中 - 登科

    【登科】释义:

  • 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

    唐裴说《见王贞白》诗:“共贺登科后,明宣入紫宸。”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宋司马光《送崔尉之官巢县》诗:“登科如拾遗,举步歘千里。”清黄遵宪《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诗:“儿年九岁时,阿爷报登科。”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六篇:“唐人登科之后,多作冶游。”

  • 6. 考中 - 选取

    【选取】释义:

  • 挑选取用。

    《左传·哀公元年》“择不取费”晋杜预注:“选取坚厚,不尚细靡。”《元史·选举志三》:“部拟翰林兼国史院令史同臺令史一体出身,於各部令史内选取。”周作人《上下身》:“有些人把生活也分作片段,仅想选取其中的几节,将不中意的梢头弃去。”

  • 谓选日成亲。取,通“娶”。

    唐薛调《无双传》:“舅甥之分,依然如故,但寂然不闻选取之议。又於窗隙间窥见无双……仙客发狂,唯恐姻亲之事不谐也。”

  • 【相关词】  参考  参考资料 《端午考》 三考 三考吏 上考 下考 中考 中考满分作文 主考 久经考验 九考 二十四考中书令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五考 亡考 从考舅 会考 传考 伯考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