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对古籍文字音义和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等进行考核辨证。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一:“文潞公为平章事,首请立庙於洛,终无所攷据,不敢轻作。”
根据事实查考证实。
宋王安石《答韶州张殿丞书》:“盖其所传,皆可考据。”明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玩具·秦玺始末》:“命御史杨桓辨其文……且以出处始末考据以上。”《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舅太太万想不到,问了一句就招了姑老爷这许多考据。”
研究历史、语言等的一种方法。通过考核事实和归纳例证,提供可信材料,从而作出结论。考据方法主要是训诂、校勘和资料的搜辑整理。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孟子》:“引‘雨我公田’以证周用助法,考据之学也。”清冯桂芬《阙里致经堂记》:“汉学善言考据,凡名物、象数、文字形声、训詁,非汉儒不传。”朱自清《经典常谈·文》:“当时汉学家提倡考据,不免繁琐的毛病。”参见“考据学”。
【考证】释义:
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文献或历史问题。
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三:“亲拓款识,敬録御制诗篇,攷证以归。”
考查验证。
《元典章·刑部二·察狱》:“仍每季依前备牒官医提举司更为考证,若有差错,具由回报。”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黄长睿﹞考证碑帖甚伙,虽辨论多美,未必一一中程也。”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章第四节:“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
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文献或历史等问题。
清姚鼐《<述庵文钞>序》:“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説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郁达夫游记·龙门山路》:“关于圣帝菩萨,我早想做点考证,但遍阅道书,却仍是茫无头绪。”
指对有关问题的考证文字。
王先谦《<汉书补注>序例》:“遵用官本校定,详载文字异同,备録诸人考证。”胡适《<水浒传>后考》:“我为了这部《水浒传》,做了四五万字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