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弃恩义。
《后汉书·冯衍传上》:“若夫知其不可而必行之,破军残众,无补於主,身死之日,负义於时,智者不为,勇者不行。”李贤注:“负,犹失也。”前蜀杜光庭《贺收陇州表》:“自岐郊负义,关外隳盟,深辜敦好之仪,遽絶睦邻之分。”清徐士銮《宋艳·果报》:“魁竟渝盟,桂英忿魁负义。”《花城》1981年第5期:“她在责骂我不告而别,负义薄情!”
仗义;讲义气。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六:“至师鲁卒,丧归洛,义琛哭柩前,纳其券於师鲁家。师鲁素贫,子孙赖此以生。乌乎!在仁宗朝,一僧尚负义如此,风俗可谓厚矣。”明屠隆《綵毫记·展叟单骑》:“他怀忠负义……焉肯助乱阶。”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考弊司》:“生少年负义,愤不自持,大呼曰:‘惨惨如此,成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