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地安置。
《墨子·杂守》:“葆民,先举城中官府、民宅、室署,大小调处。”孙诒让间诂:“葆民,即外民入葆者。计度城内宫室之大小分处之,必均调也。”
调停处置。
清李渔《凰求凤·阻兵》:“只有调停一法,要用个两边相熟的人在里面调处。”
【挽救】释义:
从危险或不利中救回来。
《明史·杨恂传》:“倘谓断自宸衷,无可挽救,何所斥者非宿昔积怨,则近日深讐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名臣宿将,先后骑箕,而醉梦白面之徒,相继任封疆而持节鉞,殆刼运将临,非人力所能挽救与!”周而复《白求恩大夫》三:“因为他们打仗,不仅为挽救今日的中国,而且为实现明天的伟大自由的中国。”
【排解】释义:
排除危难;调解纠纷。
宋文天祥《罗融斋墓志铭》:“乡隣有难,毕力排解。”鲁迅《书信集·致孙用》:“中间经人排解,乃约定先将稿费送来我处。”
宽慰;排遣。
《镜花缘》第九四回:“我无著己之亲,只得寡母一人,今忽远隔外洋,不能侍奉,惟望妹妹俯念当日结拜之情,替我早晚照应,善为排解。”《红楼梦》第四六回:“人家有为难的事,拿着你们当做正经人,告诉你们,与我排解排解;饶不管,你们倒替换着取笑儿。”曹靖华《飞花集·“电工”鲁迅》:“有时唱得悲从中来,互相抱头痛哭,无法排解。”
解释;解脱。
清沉起凤《谐铎·鬼妇持家》:“某自悔失言,再三排解。”艾青《旷野<又一章>》诗:“黑色的岩石,不可排解地纠缠在一起。”
【斡旋】释义:
运转;扭转。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作诗要健字撑拄,要活字斡旋。”《三国演义》第三七回:“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公子﹞极力要斡旋这句话,便道:‘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周旋;奔走活动。
《宋史·辛弃疾传》:“经度费鉅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足下一时被陷,吾不过因便斡旋,何德之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梅》:“王素慷慨,誌其姓名,出橐中金为之斡旋,竟释其罪。”郭沫若《芍药与其他·小皮箧》:“﹝央克列维奇﹞想把他历年来所搜藏的中西书籍拿来趸卖。他曾经托我为他斡旋。”
指调解、调停。如:他们两人矛盾很深,你从中斡旋斡旋。
谓曲折含蓄,有回味。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山谷词:‘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诗话》谓或作‘莫留连’,意思殊短。又尝见山谷真蹟,乃是‘更留残’,词意便有斡旋也。”
【调停】释义:
亦作“调亭”。居间调解,平息争端。
宋苏辙《颍滨遗老传下》:“吕微仲与中书侍郎刘莘老二人尤畏之,皆持两端为自全计。遂建言欲引用其党,以平旧怨,谓之调亭。”老舍《茶馆》第一幕:“好在,不能真打起来,因为在双方还没把打手约齐,已有人出面调停了。”
调摄养息。
宋邵雍《旋风吟》之二:“将养精神便静坐,调停意思喜清吟。”《随园诗话》卷十引清周青原《西园池上》诗:“笑余三月裘还着,只为调停病起身。”
安排处理。
宋范成大《满江红·冬至》词:“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安太太又是个勤俭当家的人,每日带了僕妇侍婢料理针綫,调停米盐。”
协调和谐。
元乔吉《一枝花·合筝》套曲:“佳人娇和曲,豪客醉弹筝,心与手调停。”
调整。
明张居正《答两广总督刘凝斋书》:“昔蜀中九丝平后,亦未有三年即徵税也,似宜调停少宽之,庶招来之民,得有定居。”《西游记》第六九回:“行者接了线头……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气、五鬱、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辨明了虚实之端。”吴晗《论海瑞》:“对他那些过激的不近人情的地方,不加调停(纠正)是不好的。”
【调解】释义:
劝说双方消除纠纷。
明宋濂《故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司郎中王公墓志铭》:“诸暨戍将谢再兴与部帅王甲有违言,几致乱,上令公调解之。”清黄钧宰《金壶浪墨·石城桥夷人》:“夷人遽前殴生,众方调解,有壮士排衣直前曰:‘夷何在?’”老舍《茶馆》第一幕:“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
【转圜】释义:
挽回。
《明史·黄道周传》:“且陛下岂有积恨道周,万一圣意转圜,而臣已论定,悔之何及。”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北新以文字获大咎,颇多损失,但日来似大有转圜之望。”
调停,斡旋。
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上》:“义律遂託澳门西人,代为转圜,愿将躉船奸商,尽遣回国。”钱锺书《围城》四:“我讲得对不对?这时候要有个第三者,出来转圜。”徐迟《牡丹》:“当场有一个善于转圜的水电公司总经理出来打圆场,几句笑话转换了话题。”
转动圆形器物。常用以代指便易迅速之事。
《汉书·梅福传》:“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諫若转圜。”《晋书·刘毅诸葛长民等传论》:“建大功若转圜,翦羣兇如拉朽。”宋司马光《又和并寄杨乐道》:“圣主乐忠諫,曲从如转圜。”
借指顺易。
清顾炎武《答徐甥公肃书》:“下多折槛之陈,上有转圜之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