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第十节
子舆与子桑友(1),而霖雨十日(2)。子舆曰:“子桑殆病矣(3)!”裹饭而往食之(4)。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5)!”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6)。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7)。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8),命也夫(9)!”
【注释】
(1)子桑:即子桑户。
(2)霖雨:连雨天。
(3)殆:大概,恐怕。病:困乏,困难。
(4)裹:包。食:通饲,给人饭吃。
(5)此四问是探求使自己贫困的原因由谁造成的。
(6)不任其声,声音衰弱。趋举其诗:急促地念他的诗。
(7)弗:同不。
(8)极:绝境。
(9)命:命运。
【译文】
子舆和子桑户结为朋友,而一连下了十天大雨。子舆说:“子桑户大概饿坏了吧!”于是包了饭前往子桑户住处给他吃。到子桑户的门口,就听到子桑户好象唱歌,又好象在啼哭,弹着琴唱道:“父亲啊!母亲啊!天啊!人啊!”声音衰弱而又急促地念着自己的诗。子舆进去,说:“你唱歌念诗,为什么这佯?”子桑户说:“我在思索使我达到如此地步而得不到答案。难道父母让我贫困吗?天无偏私覆盖着,地无偏私负载着,难道天地的偏私让我贫困吗?探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而得不到答案。然而我达到这种绝境,是命运吧!”
《应帝王》以义名篇。“应帝王”的应是指万物适宜而我也适应。帝王是指不去自任帝王而统治天下。本篇主旨是庄子的社会政治观点。《应帝王》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的:
“啮缺问于王倪”、“肩吾见狂接舆”和“天根游于殷阳”三段为一部分,说明治理社会有为不如无为,批判了有为的法治政治,宣扬了顺物自然的无为政治。由:“阳子居见老聃”,“郑有神巫日季咸”、“无为名尸”和“南海之帝为倏”四小段组成一部分。主要说明有为之害和无为之好。
这种无为的政治主张,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批判了各家各派的政治观点,也反映了没落阶级无能为力的状况。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