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

齐物论·第七节

  夫道未始有封(1),言未始有常(2),为是而有珍也(3)。请言其畛:有左,有右(4),有伦,有义(5),有分,有辩(6),有竞,有争(7),此之谓八德(8)。六合之外(9),圣人存而不论(10);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11)。《春秋》经世(12),先王之志(13),圣人议而不辩(14)。故分也者(15),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16),众人辩之(17),以相示也(18)。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19)。夫大道不称(20),大辩不言(21),大仁不仁(22),大廉不嗛(23),大勇不忮(24)。道昭而不道(25),言辩而不及(26),仁常而不成(27),廉清而不信(28),勇忮而不成(29)。五者园而几向方矣(30),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31)。注焉而不满(32), 酌焉而不竭(33),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34)。

【注释】

  (1)道未始有封:道未曾有界限,道无所不在。封,界限。
  (2)言未始有常:言论未曾有定论。常,定准,定论。
  (3)为是而有畛,为是:指上文说的“自无适有”者。畛,田间的疆界,即古时十夫有沟,沟上有畛。
  (4)有左,有右:指畛的左右,即有了类的分别。
  (5)有伦,有义:伦,次序、类。义,合宜。一作“有论有议”,实误。
  (6)有分,有辩:分,分粗。辩,辩细。有分有辩才有竞有争。一说以辩代辩,非是。
  (7)有竞,有争:竞,竟弱;争,争强。
  (8)八德:八种事。这是指儒墨之争。
  (9)六台,大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10)圣人:道德智能极高的人,这里指道家的圣人,而非指儒家的圣人。亦即《逍遥游》中“圣人无名”的圣人。存而不论:只观察而不考核是哪一类,因为六合之外是混而为一的,无法考核。
  (11)论而不议:考核其类,而下议论它是否合宜,因为各有各的合宜,不能议论清楚。
  (12)《春秋》:古代编年史。经世:治理社会。
  (13)先王之志:先王治世的记载。志:用文字记载。
  (14)议而不辩:只议其义而下辩其辞。因为《春秋》皆据事直书,其义自见,不必辩争。
  (15)分:分别。
  (16)怀之:总上“存而不论”三句。怀:藏在心里,引而不发,不欲人知。
  (17)众人,善于争辩的儒墨名法诸家。
  (18)相示,互相夸耀自胜,相互显示其才智。
  (19)辩也者,有不见也:善于争辩的人只见是而不见非。
  (20)称:声扬,声张。大道不称,即老子所说的“道隐无名”。
  (21)大辩不言:即老子的“善言不辩”观点的发挥。
  (22)大仁不仁,大仁是没有偏爱的。即老子的“夭地不仁,圣人不仁”思想的发挥,与《庚桑楚》中的“圣仁无亲”意义相同。
  (23)嗛(qiǎn):通谦,谦逊。
  (24)忮:(zhì):伤害。
  (25)昭:彰明,显扬,显示。
  (26)不及:达不到。
  (27)仁常:常仁。不成:不周。
  (28)不信:不实,不信实。
  (29)不成,不成功,失败。
  (30)园:通“劇敝覆腥薄7剑褐傅赖囊挥纭4舜χ?胺郊础短煜隆罚骸胺值朗酢⒎绞跷???姥云淙??窖云淦?钡囊馑肌

【译文】

  大道从来是没有界限的,言论从来是没有定准的,因为有了从无到有,才有了差别的界限,请允许我谈一谈它的区别界限,有左,有右,有伦序,有合宜,有分粗,有辨细,有竞弱,有争强,这是界限的八种表现。宇宙以外的事情,圣人只观察而不考核其类属;宇宙以内的事情,圣人只是论说而下加以评议。《春秋》是记载治理社会的编年史,是先王治事的记录。圣人只评议而不争辩。所以说,有有分别的,就有不分别的;有可以争辩的,就有不可以争辩的。这种说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圣人把“存而不论”、“论而不议”、“议而不争”的观点藏在心中不让别人知道,百家争鸣的众人却争辩不休而相互夸耀以自胜。所以说这样的辩者只能是各执一词,只见己之是,不见已之非的片面性。大道是用不着声扬的,善辩的人是不用言说的,最仁的人是不能偏爱的,最廉洁的人是不去表示谦逊的,最勇敢的人是不伤害人的。道如显示彰明就不是道,言如争辩就有所达不到的,仁有常爱而不周,廉到极清白就不信实,勇到害人逆物就不会取得成功。这五者虽有残缺而接近道的一隅了。所以,明智的人止于他所不知的境地,就是极点了。谁能知道不用语言的辩论,不用声扬的道呢?如果有谁能知道这一点,这就称得上是大自然的仓库了。这种府库,注入多少东西都不会盈满,取出多少东西也不会枯谒,而且不知道它的源流来自何处,这就叫做隐藏起来的光明。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