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姜黄
【英文名】:Turmeric
【拼音】:Jiānɡ Huánɡ
【别名】:黄姜、毛姜黄、宝鼎香、黄丝郁金
【药材类别】:根茎类
【性味】:辛苦,温。
①《唐本草》:味辛苦,大寒,无毒。
②《本草拾遗》:味辛,温,无毒。
③李杲:味苦甘辛,大寒,无毒。
④《东医宝鉴》:性热,味辛苦,无毒。
①《唐本草》:味辛苦,大寒,无毒。
②《本草拾遗》:味辛,温,无毒。
③李杲:味苦甘辛,大寒,无毒。
④《东医宝鉴》:性热,味辛苦,无毒。
【归经】:入脾、肝经。
①《纲目》:入心、脾。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厥阴。
①《纲目》:入心、脾。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厥阴。
【入药部分】: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
【产地和分布】:多为栽培。植于向阳、土壤肥厚质松的田园中偶有野生的。栽培或野生于平原、山间草地或灌木丛中。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产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省区
【形态特征】: 姜黄,多年生草本,高1-1.5m。根茎发达,成丛,分枝呈椭圆形或圆柱状,橙黄色,极香;根粗壮,末端膨大成块根。叶基生,5-7片,2列;叶柄长20-45cm;叶片长圆形或窄椭圆形,长20-50cm,宽5-1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上面黄绿色,下面浅绿色,无毛。花葶由叶鞘中抽出,总花梗长12-20cm,穗状花序圆柱状,长12-18cm;上部无花的苞片粉红色或淡红紫色,长椭圆形,长4-6cm,宽1-1.5cm,中下部有花的苞片嫩绿色或绿白色,卵形至近圆形,长3-4cm;花萼简绿白色,具3齿;花冠管漏斗形,长约1.5cm,淡黄色,喉部密生柔毛,裂片3;能育雄蕊1,花丝短而扁平,花药长圆形,基部有距;子房下位,外被柔毛,花柱细长,基部有2个棒状腺体,柱头稍膨大,略呈唇形。花期8月。
【功效】:破血行气;通经止痛。主血瘀气滞诸证;胞腹胁痛;妇女痛经;闭经;产后瘀滞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用于气滞血瘀的胸腹痛、痛经及肢体疼痛,常配元胡、香附。
①《唐本草》: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
②《日华子本草》:治癥瘕血块,痈肿,通月经,治跌扑瘀血,消肿毒;止暴风痛冷气,下食。
③《本草图经》: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
④《纲目》:治风痹臂痛。
⑤《本草正》:除心腹气结气胀,冷气食积疼痛。
⑥《本草述》:治气证痞证,胀满喘噎,胃脘痛,腹胁肩背及臂痛,痹,疝。
⑦《医林纂要》:治四肢之风寒湿痹。
⑧《现代实用中药》:为芳香健胃药,有利胆道及肝脏之消毒作用。用于黄疸,胸满痞闷疼痛。又为止血剂,治吐血、衄血、尿血,并治痔疾。外用于脓肿创伤。
①《唐本草》: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
②《日华子本草》:治癥瘕血块,痈肿,通月经,治跌扑瘀血,消肿毒;止暴风痛冷气,下食。
③《本草图经》: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
④《纲目》:治风痹臂痛。
⑤《本草正》:除心腹气结气胀,冷气食积疼痛。
⑥《本草述》:治气证痞证,胀满喘噎,胃脘痛,腹胁肩背及臂痛,痹,疝。
⑦《医林纂要》:治四肢之风寒湿痹。
⑧《现代实用中药》:为芳香健胃药,有利胆道及肝脏之消毒作用。用于黄疸,胸满痞闷疼痛。又为止血剂,治吐血、衄血、尿血,并治痔疾。外用于脓肿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