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干姜
【英文名】:Dried Ginger
【拼音】:Gān Jiānɡ
【别名】:白姜、均姜、干生姜(《纲目》)。
【药材类别】:根茎类
【性味】:味辛;性热。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大热,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大热,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本草经解》:入肝、肺、肾经。
②《得配本草》:干姜,入手少阴、足太阴经气分;炮姜,入足太阴经血分。
①《本草经解》:入肝、肺、肾经。
②《得配本草》:干姜,入手少阴、足太阴经气分;炮姜,入足太阴经血分。
【入药部分】:为姜科植物姜根茎的干燥品。
【产地和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广为栽培。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形态特征】: 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茎肥厚,断面黄白色,有浓厚的辛辣气味。叶互生,排成2列,无柄,几抱茎;叶舌长2-4mm;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2cm,先端渐尖,基部狭,叶革鞘状抱茎,无毛。花葶自根茎中抽出,长15-25cm;穗状花序椭圆形,长4-5cm;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边缘淡黄色,先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具3短尖齿;花冠黄绿色,管长2-2.5cm,裂片3,披针形,长不及2cm,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开,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两侧裂片卵形,黄绿色,具紫色边缘;雄蕊1,暗紫色,花药长约9m,药隔附属体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无毛,花柱1,柱头近球形。蒴果。种子多数,黑色。花期8月。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
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
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
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
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
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
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
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
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