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黄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硫黄
【英文名】:SULFUR
【拼音】:Liú Huánɡ
【别名】:石硫黄、石流黄、流黄、石留黄、昆仑黄、黄牙、黄英、烦硫、石亭脂、九灵黄童、山石住、黄硇砂、将军、白硫
【药材类别】:矿物类
【性味】:酸,热,有毒。
①《本经》:味酸,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咸,有毒。医和、扁鹊:无毒。
③《别录》;大热,有毒。
④《药性论》:味甘,有大毒。
①《本经》:味酸,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咸,有毒。医和、扁鹊:无毒。
③《别录》;大热,有毒。
④《药性论》:味甘,有大毒。
【归经】:入肾、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命门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厥阴经。
③《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命门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厥阴经。
③《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入药部分】:采挖得自然硫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
【产地和分布】:台湾省的自然硫及山西、新疆、山东、江苏、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的有药用史,以上各省及甘肃、青海、内蒙古、陕西、河南、湖北、安徽、广西、广东、西藏等省区都有制品硫产销。
【形态特征】:斜方晶系。晶体的锥面发达,偶而呈厚板状。常见者为致密块状、钟乳状、被膜状、土状等。颜色有黄、浅黄、淡绿黄、灰黄、褐色和黑色等。条痕白色至浅黄色。晶面具金刚光泽,断口呈脂肪光泽。半透明。解理不完全。断口呈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1~2。比重2.05~2.08。性脆。为良好的绝缘体。以手握紧置于耳旁,可闻轻微的爆裂声。在108℃时即熔化,270℃时燃烧。常见于温泉、喷泉、火山口区域;沉积岩中亦常有之。
【功效】:补火壮阳;温脾通便;杀虫止痒。主阳痿;遗精;尿频;带下;寒喘;心腹冷痛;久泻久痢;便秘;疥疮;顽癣;秃疮;天疱疮;湿毒疮;阴蚀;阴疽;恶疮。
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外治用于疥癣,秃疮,阴疽恶疮;内服用于阳痿足冷,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①《本经》: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
②《别录》:疗心腹积聚,邪气,冷癣在胁,咳逆上气,脚冷疼弱无力,及鼻衄恶疮,下部匿疮,止血,杀疥虫。
③《药性论》:除冷风,顽痹。生用治疥癣及疗寒热咳逆,炼服主虚损泄精。
④《海药本草》:主遗精痔漏,老人风秘等。
⑤《日华子本草》:杀腹脏虫。
⑥《纲目》:主虚寒久痢滑泄,霍乱,补命门不足,阳气暴绝,阴毒伤寒,小儿慢惊。
⑦《纲目拾遗》:天生磺,治膈症。舶上硫黄,灭斑,杀虫,治疮通血,止泻痢。
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外治用于疥癣,秃疮,阴疽恶疮;内服用于阳痿足冷,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①《本经》: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
②《别录》:疗心腹积聚,邪气,冷癣在胁,咳逆上气,脚冷疼弱无力,及鼻衄恶疮,下部匿疮,止血,杀疥虫。
③《药性论》:除冷风,顽痹。生用治疥癣及疗寒热咳逆,炼服主虚损泄精。
④《海药本草》:主遗精痔漏,老人风秘等。
⑤《日华子本草》:杀腹脏虫。
⑥《纲目》:主虚寒久痢滑泄,霍乱,补命门不足,阳气暴绝,阴毒伤寒,小儿慢惊。
⑦《纲目拾遗》:天生磺,治膈症。舶上硫黄,灭斑,杀虫,治疮通血,止泻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