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药大全

犀角的功效与作用

犀角
【名称】:犀角
【英文名】:
【拼音】:Xī Jiǎo
【别名】:低密,乌犀角,香犀角,犀牛角
【药材类别】:动物类
【性味】:酸咸,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③《别录》:酸咸,微寒,无毒。
【归经】:入心、肝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太阴、少阴,足厥阴、少阴经。
②《本草蒙筌》:入阳明。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二经。
【入药部分】: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
【产地和分布】:①印度犀: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以鲜枝、嫩芽、竹、芒果等为食。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②爪哇犀:生活于热带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晒。常独栖或雌雄同栖,以鲜枝、嫩芽、叶、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分布爪哇。
③苏门犀:生活习性与上种相同。分布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
【形态特征】:①印度犀,又名:独角犀(《纲目》)。
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河马,身长约3.2~3.5米,肩高达1.8米。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厘米。四肢粗壮,均3趾。
②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
形与印度犀相似而较小。皮肤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条褶上下完全连接。本种仅雄兽有角,生于鼻端,角较小,长仅25厘米左右。
③苏门犀,又名:双角犀。
体形最小,身长约2.4~2.5米。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兽鼻上皆有双角,前角长,后角短,纵列而生。上唇不突出。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用于热病神昏谵语,斑疹,吐血,衄血。

①《本经》:治百毒,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
②《别录》:疗伤寒,温疫,头痛寒热,诸毒气。
③《纲目》: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痘疮稠密,内热里陷或不结痂。泻肝凉心,清胃解毒。
④《本草经集注》):解莨菪毒。
⑤《日华子本草》:治心烦,止惊,退热泪痰,解山瘴溪毒,镇肝明目。治中风失音,热毒风,时气发狂。
⑥《药性论》:辟中恶毒气,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能治发背、痈疽、疮肿,化脓作水。主疗时疾热如火,烦闷,毒入心中,狂言妄语。
⑦《食疗本草》:治赤痢,研为末,和水服之;又主卒中恶心痛,诸饮食中毒及药毒、热毒,筋骨中风,心风烦闷。又以水磨取汁与小儿服,治惊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