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皂角刺
【英文名】:ChineseHoneylocustSpine,SpineofChineseHoneylocust
【拼音】:Zào Jiǎo Cì
【别名】:皂荚刺、皂刺、天丁、皂角针、皂针。
【药材类别】:藤木类
【性味】:辛,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辛咸,温。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有小毒。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辛咸,温。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有小毒。
【归经】:归肝、胃经。
【入药部分】:为豆科落叶乔木植物皂荚树的棘刺。
【产地和分布】:1.皂荚乔木:生于路边、沟旁、住宅附近。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四川、贵州等地。
2.山皂荚乔木:生于山地林中。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2.山皂荚乔木:生于山地林中。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形态特征】:皂荚乔木: 高达15cm。刺粗壮,通常分枝,长可达16cm,圆柱形。小枝无毛。一回偶数羽状复叶,长12-18cm;小叶6-14片,长卵形、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cm,宽1.5-3.5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斜圆形或斜楔形,边缘有细锯齿,无毛。花杂性,排成腋生的总状花序;花萼钟状,有4枚披针形裂片;花瓣4,白色;雄蕊6-8;子房条形,沿缝线有毛。荚果条形,不扭转,长12-30,宽2-4cm,微厚,黑棕色,被白色粉霜。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山皂荚乔木: 高可达25m。刺略扁,长5-10cm,常有分枝。幼枝淡紫色。一回偶数羽状复叶,长25-30cm;小叶8-12对,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l-4cm,全缘或有疏圆齿,上面有光泽,中助上有短柔毛,下面无毛;长枝上为二回偶数现状复叶,有3-6对羽片;小叶5-10对,狭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轴有短柔毛。细长总状花序;花有短梗;杂性异株,花黄绿色;雄蕊花瓣椭圆形,雄蕊8;两性花的雄蕊较小。荚果长25-30cm,宽2-3.5cm,扭曲,并有泡状隆起,种子靠近中部;种子卵状椭形,稍扁,栗褐色。花、果期6-11月。
山皂荚乔木: 高可达25m。刺略扁,长5-10cm,常有分枝。幼枝淡紫色。一回偶数羽状复叶,长25-30cm;小叶8-12对,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l-4cm,全缘或有疏圆齿,上面有光泽,中助上有短柔毛,下面无毛;长枝上为二回偶数现状复叶,有3-6对羽片;小叶5-10对,狭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轴有短柔毛。细长总状花序;花有短梗;杂性异株,花黄绿色;雄蕊花瓣椭圆形,雄蕊8;两性花的雄蕊较小。荚果长25-30cm,宽2-3.5cm,扭曲,并有泡状隆起,种子靠近中部;种子卵状椭形,稍扁,栗褐色。花、果期6-11月。
【功效】:消毒透脓;搜风;杀虫。主痈疽肿毒;瘰疬;疮疹顽癣;产后缺乳;胎衣不下;疠风。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①《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②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③《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④《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⑤《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⑥《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⑦《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①《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②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③《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④《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⑤《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⑥《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⑦《药材学》:治扁桃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