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药大全

地榆的功效与作用

地榆
【名称】:地榆
【英文名】:RADIX SANGUISORBAE
【拼音】:Dì Yú
【别名】:花椒地榆、酸赭、西地榆、黄瓜香、豚榆系、白地榆、水槟榔、鼠尾地榆、地芽、红地榆、野升麻、马连鞍、水橄榄根、线形地榆、蕨苗参、岩地芨、血箭草、山枣参
【药材类别】:根茎类
【性味】:苦酸;寒;无毒。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别录》:甘酸,无毒。
③《滇南本草》:苦涩,温。
【归经】:入肝、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肝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阴,手、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入药部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长叶地榆的根。
【产地和分布】:1.地榆:生于海拔30-3000m的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或疏林下。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2.长叶地榆:生于海拔100-3000m的山坡草地、溪边、灌丛中、湿草地及疏林中。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甘肃等地。
【形态特征】:1.地榆: 多年生草本。根多呈纺锤形,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有纵皱纹及横裂纹。茎直立,有棱,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基生叶为羽状复生,小叶4-6对;叶柄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小叶片有短柄;托叶膜质,褐色,外面无毛或稀疏腺毛;小叶片卵形或长圆形,长1-7cm,宽0.5-3cm,先端圆钝,稀急尖,基部心形至浅心形,边缘有多数粗大、圆钝的锯齿,两面无毛;茎生叶较少,小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狭长,基部微心形至圆形,先端急尖,托叶大,革质,半卵形,外侧边缘有尖锐锯齿。穗状花序椭圆形、圆柱形或卵球形,直立,长1-3(-4)cm,径0.5-1cm,紫色至暗紫色,从花序顶端向下开放;苞片2,膜质,披针形,先端渐尖至骤尖,比萼片短或近等长,背面及边缘有柔毛;裂片4,椭圆形至宽卵形;先端常具短尖头,紫红色;雄蕊4,花丝丝状与萼片近等长,柱头先端盘形。瘦果包藏在宿存萼筒内,倒卵状长圆形或近圆形,外面4棱。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2.长叶地榆: 本变种与正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基生叶小叶带状长圆形至带状披针形,基部微心形,圆心形至宽楔形;茎生叶较多,与基生叶相似,但更长而狭窄。花穗长圆柱形,长2-6cm,径0.5-1cm;雄蕊与萼片近等长。花、果期8-11月。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①《药性论》:止血痢蚀脓。
②《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③《本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④《本草正》:清火明日。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
⑤《别录》:止脓血,诸瘘,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⑥《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
⑦《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⑧《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⑨《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
⑩《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
⑾李杲;治胆气不足。
⑿《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
⒀《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