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药大全

槟榔的功效与作用

槟榔
【名称】:槟榔
【英文名】:Areca Seed, Betel Nut
【拼音】:Bīnɡ Lɑnɡ
【别名】:仁频、宾门、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青仔、槟榔玉、榔玉
【药材类别】:果实/种子类
【性味】:味苦;辛;性温。
①《别录》: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苦辛,温,涩,无毒。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阳明,足阳明经。
③《本草新编》:入脾、胃,大肠、肺四经。
④《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入药部分】:植物槟榔的种子
【产地和分布】: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
【形态特征】:乔木,高10~18米,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叶在顶端丛生;羽状复叶,长1.3~2米,光滑,叶轴3棱形,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长30~7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较狭,先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叶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花萼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雄蕊6,花丝短小,花药基着,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花萼3,长圆状卵形,长12~15毫米。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厘米,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每年二次开花,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功效】: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用于绦虫、蛔虫、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

①《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
②《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
③《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
④《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
⑤《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
⑥《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癥结,下五膈气。
⑦《医学启原》:治后重。
⑧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
⑨《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
⑩《本草通玄》:止疟疗疝。
⑾《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
⑿《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