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夏枯草
【英文名】:SPICA PRUNELLAE
【拼音】:Xià Kū Cǎo
【别名】:棒柱头草、灯笼头草、棒距草、夏枯头。
【药材类别】:果实/种子类
【性味】:味苦;辛;性寒。
①《本经》:味苦辛,寒。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正》:味微苦,微辛。
①《本经》:味苦辛,寒。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正》:味微苦,微辛。
【归经】:入肝、胆经。
①《滇南本草》:入肝。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阳经。
①《滇南本草》:入肝。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阳经。
【入药部分】: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或长冠夏枯草的果穗。
【产地和分布】:生长在荒地或路旁草丛中;分布几遍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及山西、山东、灌输、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形态特征】:夏枯草,多年生草本,高13—40厘米。茎直立,常带淡紫色,有细毛。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5厘米,宽1—2.5厘米,全缘或疏生锯齿。轮伞花序顶生,呈穗状;苞片肾形,基部截形或略呈心脏形,顶端突成长尾状渐尖形,背面有粗毛;花萼唇形,前方有粗毛,后方光滑,上唇长椭圆形,3裂,两侧扩展成半披针形,下唇2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花冠紫色或白色,唇形,下部管状,上唇作风帽状,2裂,下唇平展,3裂;雄蕊4,2强,花丝顶端分叉,其中一端着生花药;子房4裂,花柱丝状。
【功效】:清肝明目;散结解毒。主目亦羞明;目珠疼痛;头痛眩晕;耳鸣;瘰疬;瘿瘤;乳痈;痄腮;痈疖肿毒;急、慢性肝炎;高血压病。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
(1)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如高血压病),可配苦丁茶、野菊花。
(2)清热散结:用于乳腺炎、腮腺炎,可配柴胡、赤芍、浙贝母。用于瘰疬(如淋巴腺结核)、瘿瘤(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常配牡蛎、浙贝母。
①《本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癥,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②《本草衍义补遗》:补养血脉。
③《滇南本草》: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窃、周身结核。
④《生草药性备要》:去痰消脓,治瘰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
⑤《本草从新》:治瘰疬、鼠瘘、瘿瘤、癥坚、乳痈、乳岩。
⑥《科学的民间药草》:有利尿杀菌作用。煎剂可洗创口,治化脓性外症,洗涤阴道,治阴户及子宫粘膜炎。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淋病、子宫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压,能使血压下降。
(1)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如高血压病),可配苦丁茶、野菊花。
(2)清热散结:用于乳腺炎、腮腺炎,可配柴胡、赤芍、浙贝母。用于瘰疬(如淋巴腺结核)、瘿瘤(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常配牡蛎、浙贝母。
①《本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癥,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②《本草衍义补遗》:补养血脉。
③《滇南本草》: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窃、周身结核。
④《生草药性备要》:去痰消脓,治瘰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
⑤《本草从新》:治瘰疬、鼠瘘、瘿瘤、癥坚、乳痈、乳岩。
⑥《科学的民间药草》:有利尿杀菌作用。煎剂可洗创口,治化脓性外症,洗涤阴道,治阴户及子宫粘膜炎。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淋病、子宫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压,能使血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