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巴豆
【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
【拼音】:Bā Dòu
【别名】:巴菽、刚子、江子、老阳子、双眼龙、猛子仁、巴果、双眼虾、红子仁、巴贡、巴米、毒鱼子、銮豆、贡仔、八百力、巴仁、芒子、药子仁、芦麻子、腊盘子、大风子、泻果。
【药材类别】:果实/种子类
【性味】:辛,热,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歧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
③《医学启源》:性热,味苦。
④《医林纂要》:辛咸,热,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歧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
③《医学启源》:性热,味苦。
④《医林纂要》:辛咸,热,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大肠三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大肠三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入药部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
【产地和分布】:多为栽培植物;野生于山谷、溪边、旷野,有时亦见于密林中。主产四川、广西、云南、贵州。以四川产量最大,质量较佳。分布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
【形态特征】: 幼枝绿色,被稀疏星状柔毛或几无毛;二年生枝灰绿色,有不明显黄色细纵裂纹。叶互生;叶柄长2~6厘米;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13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近叶柄处有2腺体,叶缘有疏浅锯齿,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主脉3出;托叶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亦有全为雄花者;花梗细而短,有星状毛;雄花绿色,较小,花萼5裂,疏生细微的星状毛,萼片卵形,花瓣5,反卷,内面密生细的绵状毛,雄蕊15~20,着生于花盘边缘上,花盘盘状;雌花花萼5裂,无花瓣,子房圆形,3室,密被短粗的星状毛,花柱3枚,细长,每枚再2深裂。蒴果长圆形至倒卵形,有3钝角。种子长卵形,3枚,淡黄褐色。花期3~5月。果期6~7月。
【功效】:泻下寒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杀虫。主寒邪食积所致的胸腹胀满急痛;大便不通;泄泻痢疾;水肿腹大;痰饮喘满;喉风喉痹;痈疽;恶疮疥癣。用于恶疮疥癣,疣痣,白喉,疟疾,肠梗阻。
①《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②《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颓,杀斑螫毒。
③《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
④《本草拾遗》:主癥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
⑤《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⑥《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
⑦《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
⑧《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歪,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①《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②《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颓,杀斑螫毒。
③《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
④《本草拾遗》:主癥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
⑤《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⑥《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
⑦《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
⑧《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歪,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