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乌梅
【英文名】:Dark Plum Fruit, Smoked Plum, Dark Plum
【拼音】:Wū Méi
【别名】:熏梅、梅、梅实、桔梅肉、春梅。
【药材类别】:果实/种子类
【性味】:味酸;性平。
①《本经》:味酸,平。
②《别录》: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④《医学启源》:气寒,味酸。
①《本经》:味酸,平。
②《别录》: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④《医学启源》:气寒,味酸。
【归经】:入肝、脾、肺、大肠经。
①王好古:入脾、肺二经血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肝。
④《药品化义》:入肺、胃、大肠三经。
①王好古:入脾、肺二经血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肝。
④《药品化义》:入肺、胃、大肠三经。
【入药部分】:为蔷薇科植物梅近成熟果实经熏焙加工而成者。
【产地和分布】:我国各地多已栽培,以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此外,广东、湖北、云南、陕西、安徽、江苏、广西、江西、河南等地亦产。
【形态特征】: 梅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m。树皮淡灰色,小枝细长,先端刺状。单叶互生;叶柄长1.5cm,被短柔毛;托叶早落;叶片椭圆状宽卵形,春季先叶开花,有香气,1-3朵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花梗短;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直径约1.5cm,宽倒卵形;雄蕊多数。果实近球形,直径2-3cm,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核椭圆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沟槽,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
【功效】: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生津;安蛔。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
①《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②《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
③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④孟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⑤《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⑥《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⑦《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⑧《用药心法》:收肺气。
⑨《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①《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②《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
③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④孟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⑤《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⑥《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⑦《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⑧《用药心法》:收肺气。
⑨《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