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药大全

刺蒺藜的功效与作用

刺蒺藜
【名称】:刺蒺藜
【英文名】:Puncturevine Caltrop Fruit
【拼音】:Cì Jí Lí
【别名】:蒺藜、茨、蒺藜子、升推、白蒺藜、即藜、白蒺藜子、社蒺藜土蒺藜、旁通、屈人、止行、豺羽、旱草、三角蒺藜、三角刺、八角刺、蒺骨子、野菱角、地菱、蒺藜狗子、硬蒺黎、蒺黎蓇葖、菱角刺、七里丹、陀罗刺。
【药材类别】:果实/种子类
【性味】:味苦;辛;性平。
①《本经》:味苦,温。
②《别录》:辛,微寒(一作’温’),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归经】:入肝、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肾三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入药部分】:为蒺藜科植物蒺藜和大花疾藜的果实。
【产地和分布】:1. 蒺藜: 生于荒丘、田边及田间。分布于全国各地。
2. 大花蒺藜:生于海滨砂滩或荒地上。分布于海南、云南。
【形态特征】:  1.蒺藜 一年生草本。茎通常由基部分枝,平卧地面,具棱条,长可达1m左右;全株被绢丝状柔毛。托叶披针形,形小而尖,长约3mm;叶为偶数羽状复叶,对生,一长一短;长叶长3-5cm;宽l.5-2cm,通常具6-8对小叶;短叶长1-2cm,具3-5对小叶;小叶对生,长圆形,长4-15mm,先端尖或钝,表面无毛或仅沿中脉有丝状毛,背面被以白色伏生的丝状毛。花淡黄色,小型,整齐,单生于短叶的叶腋;花梗长4-10mm,有时达20mm;萼5,卵状披针形,渐尖,长约4mm,背面有毛,宿存;花瓣5,倒卵形,先端略呈截形,与萼片互生;雄蕊10,着生与花盘基部,基部有鳞片状腺体。子房5心皮。果实为离果,五角形或球形,由5个呈星状排列的果瓣组成,每个果瓣具长短棘刺各1对,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状突起。花期5-8月,果期6-9月。
  2.大花蒺藜 多年生草本。枝匍匐或上升,密被柔毛。叶对生,长2.5-4.5cm,有小叶4-7对;小叶近无柄或具短柄,纸质,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先端近圆形而急尖,基部偏斜;托叶对生,披针形或近镰刀状,长约6mm。花大,单生叶腋,直径约3cm,花梗约与叶等长;萼片披针形,长约8mm,外面被长柔毛;花瓣倒卵状长圆形,长约20mm;子房被淡黄色硬毛,花柱粗壮,长约2mm,柱头裂片小。分果片长8-12mm,有小瘤体和锐刺2-4条。花期5月。
【功效】:平肝;解郁;祛风明目。主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房胀痛;乳闭不通;经闭;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白癜风;疮疽;瘰疬。

①《本经》:主恶血,破瘫结积聚,喉痹,乳难。
②《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癀,可作摩粉。
③《药性论》: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
④《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
⑤《本草图经》:主痔漏,阴汗,及妇人发乳,带下。
⑥《纲目》: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⑦《会约医镜》:泻肺气而散肝风,除目赤翳膜,肺痈,乳岩,湿疮。
⑧《本草再新》: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
⑨《南京民间药草》:治红白痢疾。
⑩《江苏植药志》:治胁痛,疗诸疡,去风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