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益母草
【英文名】:HERBA LEONURI
【拼音】:Yì Mǔ Cǎo
【别名】:益母蒿、益母艾、红花艾、坤草、茺蔚、三角胡麻、四楞子棵等
【药材类别】:全草类
【性味】:味辛;苦;性微进
①《本草拾遗》:寒。
②《本草蒙筌》:味辛甘,气微温,无毒。
③《纲目》:味辛微苦,无毒。
④《本草正》:味微苦、微辛。微寒,性滑
①《本草拾遗》:寒。
②《本草蒙筌》:味辛甘,气微温,无毒。
③《纲目》:味辛微苦,无毒。
④《本草正》:味微苦、微辛。微寒,性滑
【归经】:归肝;肾;心包经
①《本草汇言》:手、足厥阴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脾、包络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肾三经。
①《本草汇言》:手、足厥阴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脾、包络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肾三经。
【入药部分】: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和细叶益母草的全草。
【产地和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陕西西北部、甘肃等地。
【形态特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幼苗期无茎,基生叶圆心形,浅裂,叶交互对生,有柄,青绿色,质鲜嫩,揉之有汁;下部茎生叶掌状3裂;花前期茎呈方柱形,轮伞花序腋生,华紫色,多脱落。花萼内有小坚果4。花果期6~9月。
【功效】:活血,祛瘀,调经,消水。治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
①《本经》:主瘾疹痒。
②《唐本草》:敷丁肿,服汁使丁肿毒内消;又下子死腹中,主产后胀闷;诸杂毒肿,丹游等肿;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聤耳;中虺蛇毒,敷之。
③《本草拾遗》:捣苗,敷乳痈恶肿痛者;又捣苗绞汁服,主浮肿下水,兼恶毒肿。
④《本草衍义》:治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
⑤《本草蒙筌》: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治小儿疳痢。
⑥《纲目》: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产难,胎衣不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痢,疳,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
⑦《本草求原》:清热,凉血,解毒。
①《本经》:主瘾疹痒。
②《唐本草》:敷丁肿,服汁使丁肿毒内消;又下子死腹中,主产后胀闷;诸杂毒肿,丹游等肿;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聤耳;中虺蛇毒,敷之。
③《本草拾遗》:捣苗,敷乳痈恶肿痛者;又捣苗绞汁服,主浮肿下水,兼恶毒肿。
④《本草衍义》:治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
⑤《本草蒙筌》: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治小儿疳痢。
⑥《纲目》: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产难,胎衣不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痢,疳,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
⑦《本草求原》:清热,凉血,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