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鲜地黄
【英文名】:Rehmannia Root
【拼音】:Xiān Dì Huánɡ
【别名】:生地黄、鲜生地、山菸根
【药材类别】:根茎类
【性味】:味甘;苦;性寒。
①《药性论》:甘,平,无毒。
②《别录》:大寒。
③《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
①《药性论》:甘,平,无毒。
②《别录》:大寒。
③《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①《本草新编》:入足少阴及足太阴。
②《本草通玄》:入心、肾二经。
③《本经逢原》:入手足少阴、厥阴,兼行足太阴、手太阳。
①《本草新编》:入足少阴及足太阴。
②《本草通玄》:入心、肾二经。
③《本经逢原》:入手足少阴、厥阴,兼行足太阴、手太阳。
【入药部分】: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块根。
【产地和分布】: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灌输、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主要为栽培,赤野生于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
【形态特征】:地黄 多年生草本,高10-40cm。全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根肥厚,肉质,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茎直立,单一或基部分生数枝。基生叶成丛,叶片倒卵状披针形,长3-10cm,宽1.5-4cm,先端钝,基部渐窄,下延成长叶柄,叶面多皱,边缘有不整齐锯齿;茎生叶较小。花茎直立,被毛,于茎上部呈总状花序;苞片叶状,发达或退化;花萼钟状,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个脉10条;花冠宽筒状,稍弯曲,长3-4cm,外面暗紫色,里面杂以黄色,有明显紫纹,先端5浅裂,略呈二唇形;雄蕊4,二强,花药基部叉形;子房上位,卵形,2室,花后变1室,花柱1,柱头膨大。蒴果卵形或长卵形,先端尖,有宿存花柱,外为宿存花萼所包。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
【功效】:清热凉血;生津润燥。主急性热病;高热神昏;斑疹;津伤烦渴;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劳热咳嗽;跌打伤痛;痈肿。
①《药性论》: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亦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病人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②《别录》: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腕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
③《食疗本草》:主齿痛,吐血,折伤。
④《本草从新》:消小肠火,清燥金,平诸血逆,消瘀通经。治吐衄崩中,热毒痢疾,肠胃如焚,伤寒瘟疫痘证,诸大热、大渴引饮,折跌绝筋,利大小便。
⑤《四声本草》:黑须发。
⑥《医学启源》:凉血,(润)皮肤燥,去诸湿。酒浸上行。
⑦《药类法象》: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
①《药性论》: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亦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病人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②《别录》: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腕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
③《食疗本草》:主齿痛,吐血,折伤。
④《本草从新》:消小肠火,清燥金,平诸血逆,消瘀通经。治吐衄崩中,热毒痢疾,肠胃如焚,伤寒瘟疫痘证,诸大热、大渴引饮,折跌绝筋,利大小便。
⑤《四声本草》:黑须发。
⑥《医学启源》:凉血,(润)皮肤燥,去诸湿。酒浸上行。
⑦《药类法象》: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