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胆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苦地胆
【英文名】:Scabrous Elephantfoot Herb, all-grass of Scabrous
【拼音】:Kǔ Dì Dǎn
【别名】:草鞋根、草鞋底、地胆头、磨地胆、苦地胆、地苦胆[云南]、理肺散、牛吃埔、牛托鼻、铁灯盏
【药材类别】:全草类
【性味】:味苦;辛;性寒。
①《纲目》:味苦。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平。
③《南宁市药物志》:苦,寒,无毒。
④《闽南民间草药》:苦,微寒,无毒。
①《纲目》:味苦。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平。
③《南宁市药物志》:苦,寒,无毒。
④《闽南民间草药》:苦,微寒,无毒。
【归经】:归肺;肝;肾经。
①《泉州本草》:入肺、肝二经。
②《闽东本草》:入肺、脾、肝三经。
①《泉州本草》:入肺、肝二经。
②《闽东本草》:入肺、脾、肝三经。
【入药部分】:为菊科植物地胆草或白花地胆草的全草。
【产地和分布】:1.地胆草: 生于山坡、路旁、山谷疏林中。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及云南等地。
2.白花地胆草: 生于山坡旷野、路边或灌丛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的沿海地区。
2.白花地胆草: 生于山坡旷野、路边或灌丛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的沿海地区。
【形态特征】: 1.地胆草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状茎平卧斜升;茎直立,粗壮,二歧分枝,茎枝被白色粗硬毛。单叶,大都为基生;叶片匙形、长圆状匙形工长圆状披针形,长5-18cm,宽达2-4cm,先端钝圆,基部渐狭,边缘有圆齿状锯齿,两面被白色长粗毛,下面沿脉及叶缘的毛较密;茎生叶少而小。头状花序约有小花4个;总苞片8枚;多数头状花序密集成复头状花序,被通常3枚、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1-1.5cm的叶状苞片所包围;花冠筒状,淡紫色;全为两性花,先端4裂,一边开裂。瘦果有棱,被白色柔毛,先端具长硬刺毛;冠毛1层,污白色;中上部细长,基部宽阔。药期7-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2月。
2.白花地胆草 多年生草本,高0.8-1m,或更高。根茎粗壮,斜升或平卧,具纤维状根。茎直立,多分枝,具棱条,被白色开展的长柔毛,具腺点。叶互生;最下部叶常密集呈莲座状;基部叶在花期常调萎;下部叶长圆状倒卵形,长8-20cm,宽3-5cm,先端尖,基部渐狭成具翅的柄,稍抱茎;上部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7-8cm,宽1.5-2cm,近无柄或具短柄,最上中叶极小,全部具有小尖的锯齿,稀近全缘,上面皱而是疣状突起,被疏或较密短柔毛,下面密被长柔毛和腺点。关状花序12-20个在茎枝顶端密集成团球状复头状花序,复头状花序基部有3个卵状心形的叶关苞片,具细长的花序梗,排成疏伞房状;总苞长国mm,宽1.5mm;总苞片绿色,或有时先端紫红色,外层4,披针状长圆形,长4-5mm,先端尖,具1脉,无毛或近无毛,内层4,椭圆状长圆形,长7-8mm,先端急尖,具3脉,被疏贴短毛和腺点;花4个,花冠白色,漏斗状,长5-6mm,管部细,裂片披针形,无毛。瘦果长圆状线形,长约3mm,具10条肋,被短柔毛;冠毛污白色,具5条硬刚毛,长约4mm,基部急宽成三角形。花期8月至翌年5月。
2.白花地胆草 多年生草本,高0.8-1m,或更高。根茎粗壮,斜升或平卧,具纤维状根。茎直立,多分枝,具棱条,被白色开展的长柔毛,具腺点。叶互生;最下部叶常密集呈莲座状;基部叶在花期常调萎;下部叶长圆状倒卵形,长8-20cm,宽3-5cm,先端尖,基部渐狭成具翅的柄,稍抱茎;上部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7-8cm,宽1.5-2cm,近无柄或具短柄,最上中叶极小,全部具有小尖的锯齿,稀近全缘,上面皱而是疣状突起,被疏或较密短柔毛,下面密被长柔毛和腺点。关状花序12-20个在茎枝顶端密集成团球状复头状花序,复头状花序基部有3个卵状心形的叶关苞片,具细长的花序梗,排成疏伞房状;总苞长国mm,宽1.5mm;总苞片绿色,或有时先端紫红色,外层4,披针状长圆形,长4-5mm,先端尖,具1脉,无毛或近无毛,内层4,椭圆状长圆形,长7-8mm,先端急尖,具3脉,被疏贴短毛和腺点;花4个,花冠白色,漏斗状,长5-6mm,管部细,裂片披针形,无毛。瘦果长圆状线形,长约3mm,具10条肋,被短柔毛;冠毛污白色,具5条硬刚毛,长约4mm,基部急宽成三角形。花期8月至翌年5月。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利湿。主感冒;百日咏;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炎;黄疸;肾水肿;月经不调;白带;疮疖;湿疹;虫蛇咬伤。用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疖肿,湿疹。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疮,凉血,消毒,去痰。理鼠咬、蛇伤,亦能止血。治肠风下血。
②《纲目拾遗》:叶:可贴热毒疮。
③《广州植物志》:治湿热。
④《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消胀。
⑤《南宁市药物志》:叶:敷热毒疮,乳痈,跌打。
⑥《广西中药志》:清热解毒。治痧气热病,捣烂敷热疮,煎汤熏洗兼内服治眼睛上膜。
⑦《闽东本草》:温脾利水,宽中下气。治水肿,腹胀,咳嗽,疳积,疝气。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疮,凉血,消毒,去痰。理鼠咬、蛇伤,亦能止血。治肠风下血。
②《纲目拾遗》:叶:可贴热毒疮。
③《广州植物志》:治湿热。
④《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消胀。
⑤《南宁市药物志》:叶:敷热毒疮,乳痈,跌打。
⑥《广西中药志》:清热解毒。治痧气热病,捣烂敷热疮,煎汤熏洗兼内服治眼睛上膜。
⑦《闽东本草》:温脾利水,宽中下气。治水肿,腹胀,咳嗽,疳积,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