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草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积雪草
【英文名】:Herba Centellae
【拼音】:Jī Xuě Cǎo
【别名】:连钱草、地钱草、马蹄草、老公根、葵蓬菜、崩口碗、落得打、地棠草、大马蹄草、土细辛、崩大碗、雷公根、刚果龙、缺碗草芋子草、马脚迹、芽黄草、草如意、蚶壳草、含壳草、乞食碗、老豺碗、大水钱、破铜钱草、铜钱草、老鸭确定、铁灯盏、半边碗、透骨草、跳破碗、雷公碗、地细辛、地排草
【药材类别】:全草类
【性味】:苦辛,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味苦辛。
④《本草求原》:甘淡辛,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味苦辛。
④《本草求原》:甘淡辛,寒。
【归经】:入肝、脾、肾经。
①《泉州本草》:入肝、脾、肾三经。
②《闽东本草》:入心、肺、脾、胃、大肠五经。
①《泉州本草》:入肝、脾、肾三经。
②《闽东本草》:入心、肺、脾、胃、大肠五经。
【入药部分】:为伞形科植物积雪草的全草。
【产地和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990m的阴湿草地、田边、沟边。多生于路旁、沟边、田坎边稍湿润而肥沃的土地。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形态特征】:多年生匍匐草本植物,常卷缩成团状,其茎细长,结节生根,密生成。纤细的植物,具扇形叶,开小白花。并沿着匍匐茎生根延伸。有长的浅红色的茎,长茎上有圆形叶片,叶片鲜绿色,为杯状叶,叶缘具圆齿,茎节产生小的叶簇和根。高可达50cm。原产于印度,现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亚热带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积雪草喜生于湿润的河岸、沼泽、草地中。陶弘景曰:此草以寒凉得名,其性大寒,故名积雪草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止血;解毒消肿。主发热;咳喘;咽喉肿痛;肠为为;痢疾;湿热黄疸;水肿;淋证;尿血;衄血;痛经;崩漏;丹毒;瘰疬;亲疮肿毒;带状疱疹;跌打肿痛;外伤出血;蛇虫咬伤。
①《本经》:主大热,恶疮,痈疽,浸淫,赤熛,皮肤赤,身热。
②《药性论》:治瘰疬鼠漏,寒热时节来往。
③《唐本草》:捣敷热肿丹毒。
④《日华子本草》:以盐挪贴,消肿毒并风疹疥癣。
⑤《滇南本草》:治子午潮热,眩晕,怕冷,肢体酸困,饮食无味,男妇童疳,虚劳发热不退者用之,利小便,水牛肉为引。
⑥《纲目》:研汁点暴赤眼。
⑦《本草求原》:除热毒,治白浊,浸疳疮,理小肠气。
⑧《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利水和脾。治水泻及赤白痢。
⑨《陆川本草》:解毒,泻火,利小便。治热性病,头痛,身热,口渴,小便黄赤。
⑩《四川中药志》:祛风散寒。治肺热咳嗽,消瘿瘤,涂痈疮肿毒,消食积饱胀。
⑾《闽东本草》:治暑热痧气,腹痛腹胀。
⑿《广东中药》Ⅱ:清暑热,去湿热。治肝肿大,肋膜炎,双单喉蛾,防治麻疹,并解钩吻中毒。
①《本经》:主大热,恶疮,痈疽,浸淫,赤熛,皮肤赤,身热。
②《药性论》:治瘰疬鼠漏,寒热时节来往。
③《唐本草》:捣敷热肿丹毒。
④《日华子本草》:以盐挪贴,消肿毒并风疹疥癣。
⑤《滇南本草》:治子午潮热,眩晕,怕冷,肢体酸困,饮食无味,男妇童疳,虚劳发热不退者用之,利小便,水牛肉为引。
⑥《纲目》:研汁点暴赤眼。
⑦《本草求原》:除热毒,治白浊,浸疳疮,理小肠气。
⑧《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利水和脾。治水泻及赤白痢。
⑨《陆川本草》:解毒,泻火,利小便。治热性病,头痛,身热,口渴,小便黄赤。
⑩《四川中药志》:祛风散寒。治肺热咳嗽,消瘿瘤,涂痈疮肿毒,消食积饱胀。
⑾《闽东本草》:治暑热痧气,腹痛腹胀。
⑿《广东中药》Ⅱ:清暑热,去湿热。治肝肿大,肋膜炎,双单喉蛾,防治麻疹,并解钩吻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