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药大全

草乌头的功效与作用

草乌头
【名称】:草乌头
【英文名】:Kusnezoff Monkshood Root, Common Monkshood
【拼音】:Cǎo Wū Tóu
【别名】:堇(《庄子》),芨(《尔雅》),乌头、乌喙、奚毒(《本经》),鸡毒(《淮南子》),茛、千秋、毒公、果负、耿子、帝秋(《吴普本草》),独白草(《续汉书》),土附子(《日华子本草》),草乌(《圣济总录》),竹节乌头、金鸦(《纲目》),断肠草(《新疆药材》)。
【药材类别】:根茎类
【性味】:辛;苦;热;大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乌头:甘,大热,有大毒。乌喙:味辛,微温,有大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大毒。
【归经】:入肝、脾、肺经。
①《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脾。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厥阴、少阳经。
【入药部分】:为毛茛科植物乌头(野生种)、北乌头等的块根。
【产地和分布】:①乌头:生于山地草坡和灌木丛中。分布于辽宁南部、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主要栽培于四川。陕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地也有栽培。
②北乌头:生于山地、丘陵、草坡或疏林、草甸上。分布于东北、华北。
【形态特征】:①乌头,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块根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子根)甚肥大,直径达5cm。茎直立或稍倾斜,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散生贴伏柔毛。叶互生,革质,有柄;叶片卵圆形,宽5-12cm,3裂几达基部,两侧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状楔形,先端再3浅裂,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总状圆锥花序,花序轴有贴伏的柔毛;萼片5,蓝紫色,外被微柔毛,上萼片盔形,长15-18mm,宽约20mm,侧萼片近圆形;花瓣2,无毛;雄蕊多数,花丝下半部扩张成宽线形的翅;心皮3-5个,离生,密被灰黄色的短绒毛。蓇葖果长圆形,具横脉,花柱宿存,芒尖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②北乌头,多年生草本,高70-150cm。块根常2-5块连生,倒圆锥形,长2.5-5cm,外皮黑褐色。茎直立,光滑。叶互生,有柄;叶片近于革质,全形为卵圆形,长6-14cm,宽8-9cm,3全裂,裂片菱形,再作深浅不等的羽状缺刻状分裂,最终裂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尖,二面均光滑,或有时微被毛。总状花序,或有时为紧缩的圆锥花序;花萼5,紫蓝色,上萼片盔形,长1.5-2cm,、侧萼片长1.4-1.7cm;花瓣2,无毛,有长爪,距长1-4mm;雄蕊多数,无毛;子房5个,稀有3-4个,无毛,花柱与子房等长。蓇葖果长1-2cm。种子有膜质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头风头痛;中风不遂;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阴疽肿毒;麻醉止痛。

①《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②《纲目》:治头风喉痹,痈肿疔毒。主大风顽痹。
③《药性论》:能治恶风,憎寒,冷痰包心,肠腹疞痛,痃癖气块,益阳事,治齿痛,主强志。治男子肾衰弱,阴汗,主疗风温湿邪痛。
④《别录》: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俛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
⑤《药类法象》: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
⑥《东医宝鉴》:治风湿麻痹疼痛,发破伤风汗。
⑦《纲目拾遗》:追风活血,取根入药酒。
⑧《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麻痹症。又为伤科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