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蔹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白蔹
【英文名】:Japanese Ampelopsis,Japanese Ampelopsis Root,Root
【拼音】:Bái Liǎn
【别名】:白根、昆仑(《别录》),猫儿卵(《纲目》),鹅抱蛋(《植物名实图考》),见肿消(《南京民间药草》),
【药材类别】:根茎类
【性味】:苦;辛;性微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平,有毒。
④《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平,有毒。
④《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归经】:入心、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撮要》:入足少阴、厥阴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撮要》:入足少阴、厥阴经。
【入药部分】: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块根。
【产地和分布】:生于山地、荒坡及灌木林中,也有栽培。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及陕西、宁夏、四川等地。
【形态特征】:白蔹 落叶攀援木质藤本,长约1m。块根粗壮,肉质,卵形、长圆形或长纺锤形,深棕褐色,数个相聚。茎多分枝,幼枝带淡紫色,光滑,有细条纹;卷须与叶对生。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3-5cm,微淡紫色,光滑或略具细毛;叶片长6-10cm,宽7-12cm;小叶3-5,羽状分裂或羽状缺刻,裂片卵形至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深锯齿或缺刻,中间裂片最长,两侧的较小,中轴有闲翅,裂片基部有关节,两面无毛。聚伞花序小,与叶对生,花序梗长3-8cm,细长,常缠绕;花小,黄绿色;花萼5浅裂;花瓣、雄蕊各5;花盘边缘稍分裂。浆果球形,径约6mm,熟时白色或蓝色,有针孔状凹点。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主疮疡肿毒;瘰疬;烫伤;湿疮;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①《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②《别录》:下赤白,杀火毒。
③《药性论》:治面上疱疮。
④《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窃,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⑤《本草图经》:治风,金疮。
⑥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⑦《纲目》:解狼毒毒。
①《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②《别录》:下赤白,杀火毒。
③《药性论》:治面上疱疮。
④《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窃,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⑤《本草图经》:治风,金疮。
⑥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⑦《纲目》:解狼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