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苦参
【英文名】: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
【拼音】:Kǔ Shēn
【别名】:苦骨、川参、凤凰爪、牛参、地骨、野槐根、山槐根、地参。
【药材类别】:根茎类
【性味】:味苦;性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从新》:大苦,大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从新》:大苦,大寒。
【归经】:入肝、肾、大肠、小肠经。
①张元素:少阴肾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肝、肾四经。
③《本草新编》:入心、肺,肾、大肠经。
①张元素:少阴肾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肝、肾四经。
③《本草新编》:入心、肺,肾、大肠经。
【入药部分】: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
【产地和分布】:生于沙地或向阳山坡草丛中及溪沟边。我国各地皆有分布。全国各地均产,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产量较大。
【形态特征】: 落叶半灌木,高1.5~3m。根圆柱状,外皮黄白色。茎直立,多分枝,具纵沟;幼枝被疏毛,后变无毛。奇数羽状复叶,长20~25cm,互生;小叶15~29,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4cm,宽1.2~2cm,先端渐尖,基部圆,有短柄,全缘,背面密生平贴柔毛;托叶线形。总状花序顶生,长15~20cm,被短毛,苞片线形;萼钟状,扁平,长6~7mm,5浅裂;花冠蝶形,淡黄白色;旗瓣匙形,翼瓣无耳,与龙骨瓣等长;雄蕊10,花丝分离;子房柄被细毛,柱头圆形。荚果线形,先端具长喙,成熟时不开裂,长5~8cm。种子间微缢缩,呈不明显的串珠状,疏生短柔毛。种子3~7颗,近球形,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主湿热泻痢;肠风便血;黄疸;小便不利;水肿;带下;阴痒;疥癣;麻风;皮肤瘙痒;湿毒疮疡。治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疳积,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癞恶疮,阴疮湿痒,瘰疬,烫伤。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①《本经》: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②《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亦,疗恶疮下部匿,平胃气,令人嗜食。
③陶弘景:恶病人酒渍饮之,患疥者服亦除,盖能杀虫。
④《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
⑤《唐本草》:治胫酸,疗恶虫。
⑥《日华于本草》:杀疳虫。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下血并热痢。
⑦《珍珠囊》:去湿。
⑧《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
⑨《本草从新》:燥湿,胜热,治梦遗滑精。
①《本经》: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②《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亦,疗恶疮下部匿,平胃气,令人嗜食。
③陶弘景:恶病人酒渍饮之,患疥者服亦除,盖能杀虫。
④《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
⑤《唐本草》:治胫酸,疗恶虫。
⑥《日华于本草》:杀疳虫。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下血并热痢。
⑦《珍珠囊》:去湿。
⑧《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
⑨《本草从新》:燥湿,胜热,治梦遗滑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