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大蒜
【英文名】:garlic
【拼音】:Dà Suàn
【别名】:胡蒜、葫、独头蒜、独蒜
【药材类别】:根茎类
【性味】: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有毒。
②《医林纂要》:辛甘,热。
③《随息居饮食谱》:生辛,热;熟甘,温。
①《别录》:味辛,温,有毒。
②《医林纂要》:辛甘,热。
③《随息居饮食谱》:生辛,热;熟甘,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纲目》:入太阴、阳明。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①《纲目》:入太阴、阳明。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入药部分】: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
【产地和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多分布在华北、西北与东北等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紫色于膜质鳞被。叶基生,实心,扁平,线状披针形,宽约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佛焰苞有长喙,长7~10厘米;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长8~10厘米,膜质,浅绿色;花小形,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长4毫米,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花期夏季。
【功效】: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毒,杀虫。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
可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肺结核,百日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蛲虫病,钩虫病;外用治阴道滴虫,急性阑尾炎。
①《别录》:散痈肿蠿疮,除风邪,杀毒气。
②《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③《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④《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
⑥《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⑦《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遭,泄精,解水毒。
⑧《纲目》: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肩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⑨《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
可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肺结核,百日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蛲虫病,钩虫病;外用治阴道滴虫,急性阑尾炎。
①《别录》:散痈肿蠿疮,除风邪,杀毒气。
②《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③《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④《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
⑥《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⑦《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遭,泄精,解水毒。
⑧《纲目》: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肩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⑨《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