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竹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玉竹
【英文名】:RHIZOMA POLYGONATI ODORATI
【拼音】:Yù Zhú
【别名】:荧、委萎、女萎、萎yi、葳蕤、王马、节地、虫蝉、乌萎、青粘、黄芝、地节、萎蕤、马熏、葳参、玉术、山玉竹、笔管子、十样错、竹七根、竹节黄、黄脚鸡、百解药、山姜、黄蔓菁、尾参、连竹、西竹
【药材类别】:根茎类
【性味】: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苦;桐君、雷公、扁鹊:甘,无毒;黄帝:辛。
③《滇南本草》:味甘微苦,性平微温。
④《药材学》:味甘,性微寒。
①《本经》:味甘,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苦;桐君、雷公、扁鹊:甘,无毒;黄帝:辛。
③《滇南本草》:味甘微苦,性平微温。
④《药材学》:味甘,性微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
②《本草通玄》:入肾。
①《滇南本草》:入脾。
②《本草通玄》:入肾。
【入药部分】: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根茎。
【产地和分布】:生于林下及山坡阴湿处。生于海拔500-3000米的林下或山野阴坡,欧亚大陆温带地区广布。国内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甘肃、青海、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地。
【形态特征】: 根状茎圆柱形,直径5-14毫米。茎高20-50厘米,具7 12叶。叶互生,椭圆形至卵状矩圆形,长5-12厘米,宽3-16厘米,先端尖,下面带灰白色,下面脉上平滑至呈乳头状粗糙。花序具1-4花(在栽培情况下,可多至8朵),总花梗(单花时为花梗)长1-1.5厘米,无苞片或有条状披针形苞片;花被黄绿色至白色,全长13-20毫米,花被筒较直,裂片长约3-4毫米;花丝丝状,近平滑至具乳头状突起,花药长约4毫米;子房长3-4毫米,花柱长10-14毫米。浆果蓝黑色,直径7-10毫米,具7-9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7-9月。
【功效】: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主燥咳;劳嗽;热病阴液耗伤之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外感;头昏眩晕;筋脉挛痛。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①《本经》: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野,好颜色,润泽。
②《别录》:主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眦烂泪出。
③《药性论》: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去虚劳客热,头痛不安。
④《本草拾遗》:主聪明,调血气,令人强壮。
⑤《四声本草》:补中益气。
⑥《日华子本草》:除烦闷,止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天行热狂。
⑦李杲:润肝,除热。主风淫四末。
⑧《滇南本草》:补气血,补中健脾。
⑨《纲目》:主风温自汗灼热,及劳疟寒热,脾胃虚乏,男子小便频数,失精,一切虚损。
⑩《广西中药志》:养阴清肺润燥。治阴虚,多汗,燥咳,肺痿。
①《本经》: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野,好颜色,润泽。
②《别录》:主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眦烂泪出。
③《药性论》: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去虚劳客热,头痛不安。
④《本草拾遗》:主聪明,调血气,令人强壮。
⑤《四声本草》:补中益气。
⑥《日华子本草》:除烦闷,止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天行热狂。
⑦李杲:润肝,除热。主风淫四末。
⑧《滇南本草》:补气血,补中健脾。
⑨《纲目》:主风温自汗灼热,及劳疟寒热,脾胃虚乏,男子小便频数,失精,一切虚损。
⑩《广西中药志》:养阴清肺润燥。治阴虚,多汗,燥咳,肺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