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荸荠
【英文名】:Water-chestnuts
【拼音】:Bí Qí
【别名】:芍、凫茈、葃菇、水芋、乌芋、乌茨、葧脐、黑山棱、地栗、铁葧脐、马蹄、红慈菇、马薯
【药材类别】:根茎类
【性味】:味甘;性寒。
①《别录》:味苦甘,微寒,无毒。
②《纲目》:甘,微寒滑,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寒滑。
④《本草求原》:味甘淡,性寒,无毒。
①《别录》:味苦甘,微寒,无毒。
②《纲目》:甘,微寒滑,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寒滑。
④《本草求原》:味甘淡,性寒,无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②《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
③《本草求真》:入肝、胃、大肠。
④《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②《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
③《本草求真》:入肝、胃、大肠。
④《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入药部分】:为莎草科植物荸荠的球茎。
【产地和分布】:栽植于水田中。原产印度,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江苏、安徽、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低洼地区。河北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荸荠,多年生水生草本,高30-100cm。匍匐根茎细长,顶端膨大成球茎。秆丛生,圆柱状,粗2-5mm,光滑,有多数横膈膜。无叶片,秆基部有叶鞘2-3。小穗圆柱状,长1.5-3.5cm,直径5-6mm,淡绿色有多数花;鳞片卵状长圆形螺旋状排列,长约5mm,宽约3mm,中脉1,有淡棕色细点;下位刚毛7条,较小坚果长1.5倍,有倒刺;柱头3。小坚果宽倒卵形,双凸状,先端不缢缩,有颈并成领状的环,长约2.4mm,宽约1.8mm,棕色,光滑;花柱基三角形,宽为小坚果的1/2。花、果期5-9月。
【功效】:清热生津;化痰;消积。主温病口渴;咽喉肿痛;痰热咳嗽;目赤;消渴;痢疾;黄疸;热淋;食积;赘疣。
①《别录》:主消渴,痹热,热中,益气。
②孟诜: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黄。
③《日华子本草》:开胃下食。
④《日用本草》:下五淋,泻胃热。
⑤《滇南本草》:治腹中热痰,大肠下血。
⑥《本草汇编》:疗五种膈气,消宿食,饭后宜食之。
⑦《纲目》:主血痢、下血、血崩。
⑧《本经逢原》:治酒客肺胃湿热,声音不清。
⑨《北砚食规》:荸荠粉:清心,开翳。
⑩《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藏血。
①《别录》:主消渴,痹热,热中,益气。
②孟诜: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黄。
③《日华子本草》:开胃下食。
④《日用本草》:下五淋,泻胃热。
⑤《滇南本草》:治腹中热痰,大肠下血。
⑥《本草汇编》:疗五种膈气,消宿食,饭后宜食之。
⑦《纲目》:主血痢、下血、血崩。
⑧《本经逢原》:治酒客肺胃湿热,声音不清。
⑨《北砚食规》:荸荠粉:清心,开翳。
⑩《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藏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