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菩萨的由来

“菩萨”一词是梵文(古印度书面语)“菩提萨土垂”的音译之略,意为“觉有情”、“道众生”的人,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人,是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的称号,后来泛指大乘思想实行者。在佛教中,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晋初年始盛,隋唐走向极盛。随着佛教的传入,菩萨便成为民间崇拜的神灵。

隋唐时期,中国的佛教信徒纷纷建寺院,“请”著名的菩萨东来定居,形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和四大菩萨:居五台山的文殊,居峨嵋山的普贤,居普陀山的观世音,居九华山的地藏菩萨。

在印度佛教中,菩萨为男性。但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渐渐变成了女性。从四大名山的菩萨来看,所修菩萨像大致为女相,脸色鲜润,神态安详。其面容、体态、服饰有唐代贵族妇女的特色。因为佛教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所以菩萨像也有中国人想象的古代印度贵族妇女的影子;是二者奇妙的、富有想象力的结合,成为中国化了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