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

烧饼歌预言之烧饼歌全文详解

    相传《烧饼歌》是明朝护国军师刘伯温所作的一首甚为准确的预言诗歌,全文共计一千九百一十二字,用四十余首隐语歌谣组成,是用隐语写成的预言歌谣,据卦撰词,从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到“象、数、理、占”的入化应用,也是前人“观象玩占”的遗著,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深,难于理解,视为神撰。
    刘伯温(原名刘基,字伯温)为明朝开国宰相,他不仅辅佐明太祖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大明王朝,也不仅为中华易学留下了《黄金策》等不朽的著作,还以其洞彻上下五千年的慧眼,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预言,几乎尽人皆知的。
 
烧饼歌预言之烧饼歌全文详解
    先简单介绍一下《烧饼歌》的来龙去脉。作为君主,明太祖朱元璋最关心的当然是自己可否永保江山。他知道刘伯温是深明数理的道中之人,自然要向刘伯温询问有关将来的事情。
    虽然说朝代更替自有定数,天机更不可轻泄,但是朱元璋毕竟是帝王,不好推托,于是刘伯温便作了一系列似明非明的诗歌。即应了帝令,又给后代留下了一个准确得令人难以置信、但又不曾明言的惊世之作。由于刘伯温面君之时正赶上太祖吃烧饼,所以称之为《烧饼歌》。
    从文风上讲,刘伯温的文学造诣是相当高深的。从《黄金策》之《总断千金赋》中我们即可领略刘伯温的文采之美。但预言是留给大众的,朱元璋的文化也不高,故此《烧饼歌》通篇采用的是极其通俗的语言。 
    《烧饼歌》是刘伯温与朱元璋关于明朝国运对答的一部诗歌体预言,它不仅揭示了明朝的历史发展,甚至对明之后的历史都有预言。这些预言模糊而又指向明确,事情没有发生时任人绞尽脑汁,未必能得其要领,而事情发生之后,历史与预言的若合符契又让人惊叹。
    《烧饼歌》是中国古代著名预言书,相传是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所著。君臣一问一答形成了《烧饼歌》的内容,《烧饼歌》中的预言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一直说到清王朝被推翻以后,往往藏头露尾,谜语一般,颇为费解。
    故事发生在大明王朝刚建立不久。出身贫苦的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尝遍了山珍海味,却仍旧保持了一种独特的口味——喜欢吃烧饼。一天,皇帝朱元璋正在宫殿内吃烧饼时,恰好内侍禀报大臣刘基觐见,于是他赶紧宣召。
    在朱元璋建立王朝的过程中,刘伯温曾为其积极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为诚意伯,深受皇帝的信赖。这天,当他觐见朱元璋时,朱元璋突然心血来潮,要试探一下他的本领。
    据说,朱元璋将吃了一口的烧饼用碗盖住,然后在刘伯温进来时问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只见刘伯温闭眼掐指一算,回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打开一看,果然是被朱元璋咬了一口的烧饼。
    朱元璋见状,对刘伯温更为叹服。接着,他突然神情严肃地命刘伯温预卜朱家天下的气数如何:“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长享否?”刘伯温赶紧回答说:“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
    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王朝,为臣子的若在这类问题的回答上稍有不慎,便随时可能掉脑袋,因此刘伯温赶紧极力奉承皇帝。但是朱元璋并不以此为满足,因为他所关心的并非仅仅是自己在世时的王朝命运,而是朱家的天下能否延续的问题。
    怀着这种疑问,朱元璋对刘伯温说:“虽然自古兴亡原有定,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试略言之。”强令其预测一下王朝以后的命运。但因事关重大,刘伯温惊恐万分地跪下哀求到:“泄漏天机,臣罪非轻,陛下恕臣万死,才敢冒奏。”
    于是,朱元璋便赐给他免死金牌,令他大胆直言。就这样,君臣二人开始一问一答,刘伯温最终吐露出一系列预言。这些预言,被当时人记录下来,后世便称其为《烧饼歌》。
    《烧饼歌》中的预言,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一直说到清王朝被推翻以后。但由于牵扯到王朝更替这样的大事,刘伯温不敢过于明言。不过仅仅过了二十多年,明朝政局的发展便替人解读了刘伯温的预言。
    基曰:“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方终灭北方终。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帝曰:“朕今都城筑坚守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见都城虽属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随作歌三首日:“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北方胡虏残生命,御驾亲征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谏,旧灵遮掩主惊魂。”“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灵明日月振边疆。”
    帝曰:“此时天下若何?”
    基曰:“天下大乱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谁乱者?”
    基曰:“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禁宫阅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老拣金精尤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阉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
    帝曰:“八千女鬼乱朕天下若何?”
    基曰:“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救得蛟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难顺当。”
    帝曰:“莫非父子争国乎?”
    基曰:“非也。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至此天下未已。”
    帝曰:“何谓未已?”
    基曰:“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卦日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杰总无春。戊子己丑乱如麻,到处人民不在家。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
    帝曰:“偶遭饥荒,平常小丑,天下已乎?”
    基曰:“西方贼拥乱到前,无个忠良敢谏言。喜见子孙耻见日,衰颓气运早升天。月缺两二吉在中,奸人机发走西东。黄河涉过闹金阙,奔走梅花上九重。”
    帝曰:“莫非梅花山作乱乎?从今命人看守,何如?”
    基曰:“非也。迁南迁北定太平,辅佐帝王有牛星。运至六百半,梦奇有字得心惊。”
    帝曰:“有六百年之国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
    从摘录的几段文字中看出,《烧饼歌》预言了明代的靖难之役、土木之变、英宗复辟、宦官之祸、李自成起兵、崇祯自缢煤山、吴三桂出关降清等一系列重大事变。
    有些诗句指名道姓,如“八千女鬼”合成一个“魏”,指魏忠贤陷害忠良,使朝政大乱;“木下一头了,目上一刀一戊丁”可以凑成“李自成”三字;“平安镇守好桂花”是吴三桂的“桂”字。
    有些诗句涉及皇帝的年号或诸侯王的封号,如明成祖朱棣最初封为燕王,起兵靖难,故有“燕子飞来”之说,而“一院山河永乐平”大概是指成祖的“永乐”年号,“祖宗山上贝衣行”可能是“崇祯”二字了。
    还有些诗句暗喻时间的结局,如“相传昆玉继龙堂”指英宗复辟,“奔走梅花上九重”指崇祯吊死在煤山,“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恐怕是说朱姓政权到顺治皇帝时最终完结。
    《烧饼歌》的后半部分也是对话的形式,预言了清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
    帝曰:“自古胡人无百年之国运,乃此竞有二百余年之运耶?”
    基曰:“雨水草头真主出,赤头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总才说,须是川水页台阙。十八年间水火夺,庸人不用水火臣。此中自己用汉人,卦分气数少三数,亲上加亲又配亲。”
    帝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夺火灭,亲上加亲,莫非驸马夺作乱乎?”
    基曰:“非也。胡人英雄,水火既济,安享太平,有位有势。时值升平,称为盛世,气数未灭,还有后继。宝剑重磨又重磨,抄家灭族可奈何。阉人社稷藏邪鬼,孝悌忠奸诛戮多。李花结子正逢春,牛鸣二八倒插丁。六十周甲多一甲,螺角倒吹也无声。点画佳人丝自分,一止当年嗣失真。泥鸡啼叫空无口,树产灵枝枝缺魂。朝臣乞来月无光,叩首各人口渺茫。一见生中相庆贺,逍遥周甲乐饥荒。”
    帝曰:“胡人到此败亡否?”
    基曰:“未也。虽然治久生乱,值此困苦,民怀异心,然气运未尽也。廿岁力士开双口,人又一心度短长。时俺寺僧八千众,火龙渡河热难当。叩首之时头小兀,嫦娥虽有月无光。太极殿前卦对卦,添得禳斗闹朝堂。金羊水猴饥荒岁,犬吠猪鸣泪两行。洞边去水台用水,方能复正旧朝纲。火烧鼠牛犹自可,虎入泥窝无处藏。草头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儿作主张。”
    与前半部分相比,有关清代的历史在《烧饼歌》中就不如明代的历史清晰,显得比较简单,有的提法比较隐晦,模糊不清,大致可以肯定的语句基本上局限于帝王的年号,如“川水页台阙”是指“顺治”,“庸人不用水火臣”是指“康熙”,“点画佳人丝自分,一止当年嗣失真”是指“雍正”,“朝臣乞来月无光,叩首各人口渺茫”是指“乾隆”,“廿岁力士双开口,人又一心度短长”是指“嘉庆”,“洞边去水台用水”是指“同治”。
    另外,有些句子提到了皇帝在位的时间,如“卦分气数少三数”是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因为阴阳八卦是八八六十四,而减少三就正巧是六十一;“逍遥周甲乐饥荒”指的是乾隆统治天下六十年,夸耀天下太平,自称“十全老人”。
    由上可以看出,《烧饼歌》中的内容确实应验了明清的几大历史事件,但奇怪的是,从未有正史提到刘伯温曾经创作了《烧饼歌》,可是,几百年来民间一直把刘伯温看做是《烧饼歌》的唯一作者以及大预言家。
    作为中国民间推崇的仅次于诸葛亮的智囊人物,刘伯温其人的传奇色彩极浓。虽然《明史·刘基传》看不到刘伯温在风水预言方面事迹的记载,但是民间却流传着许多关于刘伯温的风水故事。
    明《英烈传》记载,朱元璋定都金陵就是刘伯温相的地。刘伯温在正殿基址中,设柱子立在水中,朱元璋嫌太逼狭,将柱子移到后边,刘伯温依此断言:“如此亦好,但后来不免有迁都之举!”后来果有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之事。但刘伯温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贡献远不止于“能掐会算”。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他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非同凡响。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此子,必光大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列刘伯温为第一,说其将来一定会成为王佐大器国家栋梁。
    刘伯温在元统元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抱负。中进士后,他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三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归隐。
    刘伯温隐居期间,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当此之时,山雨欲来风满楼,元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各支反元义军纷争不断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朱元璋最具真龙天子之气。
    1360年,朱元璋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出山辅佐。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从此将刘伯温视为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忠心耿耿地为朱元璋效力,积极出谋划策。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刘伯温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洪武三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
    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过了两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名声实在太大,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
    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洪武八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享年65岁。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