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乌胶治中风——中医古老秘方
【处方】生草乌 900g 生川乌 600g 何首乌 450g 附子(附片) 150g 生白附子 300g 乳香 30g 冰糖 90g 鲜猪蹄 500g
【制法】以上八昧,将生草乌、生川乌、何首乌等洗净、浸泡后切片,与附片及经过泡漂洗净的鲜猪蹄混合,加入适量水,高温高压煎煮1小时,滤过,药渣再加适量水,常压煮提二次,每次1 小时。合并三次滤液,减压浓缩至糖浆状。将乳香、冰糖研成细粉,与上述浓缩液混匀,浓缩成稠 膏,干燥,混匀,制片,即得。
可咨询 QQ:2624826306
这个配方里,因为含有“生草乌、生川乌、何首乌”,三种成份都含有“乌”,在云南滇南被当地老百姓简称为“三乌”。在服用方法上,有人把它煎成中药汤剂,因此就称它为“三乌汤”;有的病人觉得汤药剂,携带不方便,保存也不方便,每天煎药也非常麻烦,就把它熬成膏剂,因此就有人称它为“三乌膏”。
这个配方,还是有点历史典故的!跟大家讲一个故事——
据实史记载,康熙12年(1673年),清廷下令撤三藩,云南平西王吴三桂闻讯暴怒,不料中风卧床,手足颤动、口眼歪斜、流涎失语。随军20多位郎中束手无策。后闻,曲靖三清观有一镇观之宝“三乌膏”,传说是太上老君的凡世遗方,能快速治好中风症。藩兵立刻合围三清观,残杀主持,血染道观,强讨“三乌膏”18枚。平西王服药不到半月,即可下地行走,披甲升帐。三清观主持大弟子玄清道长为保全道家之宝,携带“三乌膏”秘方逃出三清观,藏匿于民间,行医至百姓。
康熙17年(1678年),吴三桂因中风症未痊愈,在其称帝半年后,死于长沙。次年,玄清道长回观,传道传方于后世……(摘自《传奇世界》)
另据,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曰:“凡人皆有八脉,通则豁达阴阳开,闭则软。八脉相贯,一脉阻而瘫之。道家‘三乌膏’惟开八脉之祖,通奇经之妙哉!
【制法】以上八昧,将生草乌、生川乌、何首乌等洗净、浸泡后切片,与附片及经过泡漂洗净的鲜猪蹄混合,加入适量水,高温高压煎煮1小时,滤过,药渣再加适量水,常压煮提二次,每次1 小时。合并三次滤液,减压浓缩至糖浆状。将乳香、冰糖研成细粉,与上述浓缩液混匀,浓缩成稠 膏,干燥,混匀,制片,即得。
可咨询 QQ:2624826306
这个配方里,因为含有“生草乌、生川乌、何首乌”,三种成份都含有“乌”,在云南滇南被当地老百姓简称为“三乌”。在服用方法上,有人把它煎成中药汤剂,因此就称它为“三乌汤”;有的病人觉得汤药剂,携带不方便,保存也不方便,每天煎药也非常麻烦,就把它熬成膏剂,因此就有人称它为“三乌膏”。
这个配方,还是有点历史典故的!跟大家讲一个故事——
据实史记载,康熙12年(1673年),清廷下令撤三藩,云南平西王吴三桂闻讯暴怒,不料中风卧床,手足颤动、口眼歪斜、流涎失语。随军20多位郎中束手无策。后闻,曲靖三清观有一镇观之宝“三乌膏”,传说是太上老君的凡世遗方,能快速治好中风症。藩兵立刻合围三清观,残杀主持,血染道观,强讨“三乌膏”18枚。平西王服药不到半月,即可下地行走,披甲升帐。三清观主持大弟子玄清道长为保全道家之宝,携带“三乌膏”秘方逃出三清观,藏匿于民间,行医至百姓。
康熙17年(1678年),吴三桂因中风症未痊愈,在其称帝半年后,死于长沙。次年,玄清道长回观,传道传方于后世……(摘自《传奇世界》)
另据,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曰:“凡人皆有八脉,通则豁达阴阳开,闭则软。八脉相贯,一脉阻而瘫之。道家‘三乌膏’惟开八脉之祖,通奇经之妙哉!
免责声明:本站偏方均根据民间及网络流传整理而成,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