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儿童厌食症的经验方
李浚川,全国名老中医,行医执教50载,精通医理,勤于实践,学验俱丰。李老认为,儿童厌食症是一种似疳非疳,似积非积的病证,多因喂养不当,脾胃虚弱,湿热阻滞中焦或胃阴不足而致。现将李老治疗儿童厌食症的经验总结如下。 1.整体辨治,健脾化湿。治疗小儿厌食症,必须在整体辨治的基础上,注重健脾化湿。因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湿阻中焦。李老认为,本病病在中焦,与湿邪内阻,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有关。有些患儿即使没有明显的湿邪内犯中焦,或过食生冷内伤脾胃的病史,亦不能忽视脾虚湿阻的病机。因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加之生长发育过快,需要营养物质较多,易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水谷湿浊不化,困阻中焦,又进一步影响脾胃的升降之枢。李老十分重视健脾化湿这一环节,凡见患儿颜面萎黄,胃脘满闷,大便溏薄,舌苔白腻,小便混浊不清者,即用芳香化湿、健脾理滞之品治之。 病案:陈某,女,1岁半。其母代诉:患儿食欲不振3个月,拒食2天。3个月前因贪喝饮料,未予节制,几天后出现食欲不振,曾多方治疗,病情不见好转。近2天来,患儿食即啼哭抗拒,强行进食则呕吐。就诊时颜面萎黄,脘腹膨胀,大便时干时稀,占质淡红,苔中部黄厚腻,指纹紫滞。阅其病历,前医以健脾化饮、温中散寒、宣通阳气法则治之。李老认为:患儿寒湿伤脾,湿浊中阻,湿蕴久而化热,加之过服温燥之品,湿与热互结,留恋难除,故而越温补厌食愈甚。这就是李老常言的治病谨防“巧处藏奸”,所谓“藏奸”就是指不易被医家发觉的湿热。从患儿脉证分析,一派虚寒之象中隐藏了实热证(舌苔中部黄厚腻)。前医只重视脾虚之本,却忽略湿热之标。 李老指出:“治病必求标本”,故拟健脾理滞、清热化湿之法。处方:党参15克,白术、砂仁、麦芽、鸡内金各10克,黄连、建曲、苏梗、竹茹、甘草各6克,藿香、茯苓各12克。3剂。嘱进流质饮食,忌生冷。二诊:药后呕吐停止,脘腹胀满明显减轻,能进半流饮食,舌淡红,苔中部薄黄腻,指纹淡滞。原方去竹茹,加草豆蔻、厚朴各6克,5剂。三诊:服药后一般情况尚好,食量增加,大便已成形,每天1次,偶有汗出,舌淡红,苔薄黄,指纹淡滞。原方去苏梗,加黄芪15克,5剂。药后患儿出汗正常,饮食如故,体重增加,精神状态良好,遂停药。 2.抓住关键,寻求规律。李老常说:“辨证用药应抓住疾病的关键所在。”本病的关键是脾虚,“脾常不足”是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病理特点,亦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治疗上,健脾助运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还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分别施以益气、化湿、清热、和中等法则。李老说:“治病应有规律性,疗效应有重复性,实践证明有效性。”在寻求本病规律的基础上,可根据疾病变化进行治疗。如舌苔薄白或白腻,多为脾虚湿困,治宜健脾化湿助运,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加入藿香、薏苡仁、苏梗、草豆蔻;若舌体胖嫩,苔薄白,此为脾气虚弱,治宜健脾益气,主方加黄芪、白芍、建曲、鸡内金;若舌红少津,苔花剥,此为胃阴不足,治宜养阴和胃,主方党参换沙参、麦冬、石斛、花粉、鳖甲;若舌红苔黄厚腻,此湿热蕴结,治宜清热化湿、健脾理滞,方加黄连、赤芍、虎杖、厚朴等。 3.调和肝脾,疏畅气机。临床发现本病患儿不仅有厌食、倦耽大便不调脾胃虚弱症状,而且还伴有脘腹胀满、心烦热、易惊啼哭等肝脾不和症状。李认为,小儿厌食症的病机不仅为脾胃弱、健运失常,还有肝脾不和、升降失调治疗不仅要着眼于脾胃,亦要顾及肝胆因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脾胃升降之枢赖肝气调达疏畅完成。李老疏肝一般用柴胡,谓其性偏凉,易于耗气伤阴,以苏梗、厚朴、草豆蔻等代之,可谓与不同,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