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九节

【赏析】

  所谓“今之事君者”的说法,显然是富国强兵的说法,而孟子所反对的,正是这种不行仁政而穷兵续武的搞法,所以他深恶痛绝地说:“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把那些自夸能富国强兵的人称为“民贼”。

  这里实际上就是“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之间的冲突。

  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既然如此,战国又有多少“义战”呢?所以,在孟子的时代,战争与仁义道德,至少在孟子的思想上是格格不入的。正因为这样,他才一贯反对靠战争,靠军事力量取胜的“霸道”,而主张靠政治,靠仁义道德吸引人,感化人的“王道”。这是仁义道德与“强兵”的冲突。

  至于“富国”,讲的是“利”,追求的是“辟土地,充府库”,这与他所说的“以义治国,何必言利”正是针锋相对的观点。遭到他的反对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由此可见,孟子之所以深恶痛绝那些自诩能够富国强兵的“今之所谓良臣”,是以“君不乡道,不志于仁”为前提的。换言之,这些人所搞的富国强兵是与孟子心目中的仁义道德相对立的。假如这些国家的君主“乡道而志于仁”,假如这些“今之所谓良臣”既富国强兵又行仁义道德,那孟子又该怎么说呢?

  当然,这都是“假如”,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孟子之所以形成他的这种思想,正是因为他所处的现实是“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相对立的。因此,要抽象出来问这个问题,就只有我们自己来回答了。假如真能够既富国强兵及行仁义道德,二者得兼,又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今天说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正是这种“二者得兼”的追求吗?

【解读】

  这还是对“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的举例,能替君主开拓疆土,充实府库;能替君主盟约其他国家,打仗肯定能取胜,就是正确的治国之道吗?其实这只是助长君主的贪欲罢了。君主如果有了这样的贪欲,作为人,其臣下也必然是贪欲的。这样的臣子鼓励、怂恿君主取得荣华富贵,其实他是自己想求得荣华富贵。因为上级都荣华富贵了,下级也就能顺理成章地取得一部分荣华富贵。如果上级不要荣华富贵,那么下级也不敢去求取荣华富贵。如果上级求取到荣华富贵,而不让下级也荣华富贵,那么这个上级就危险了。所以过去的治国之道不是这样的,虽然孟子没有在这里叙述过去的治国之道,但他的思想中心是称颂三王,是爱民,这与孔子的思想是一样的,《论语·八佾》:“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个从周,就是过去的治国之道。想要富强,是每个人正常的欲望,但必须要在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原则下,采取最佳行为方式。如果不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不采取最佳行为方式,而求取到荣华富贵,就是民贼!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