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对联格律的六要素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如对应性、关联性、词性、语法结构和修辞、平仄,以及书写、张贴等等,这些方面的规范与格式要求,就是联律。联律的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又可以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从全联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上下联各五个字,则称五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对联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而限于对联特殊的形式要求,亦难有上千字的长联。在要求全联字数相等的同时,还要求各分句字数相等。换言之,如果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如果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至于如:

中国人民万岁

袁世凯千古

这副所谓的“对联”,只是借用了对联的名义,来表达“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寓意。从形式上看,它本身并非对联,仅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已。

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互相对应,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本来,对联格律主要是针对其形式的,但由于对联一个最突出的形式特征就是分成上下联两部分,因此,将上下联内容相关作为一个基本要求提出来,也是有必要的。

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通俗地说,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

觉行圆满

功德庄严(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下同。)

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上下联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一定要求都很密切,但不能毫无关联。广义而言,这种内容相关,还包括上下联之间的意境应当尽量协调、照应(如“强弱相当”等,可见下文。)不过,上下联意境的互相协调、照应与否,主要体现的是对联水平的高低,因此,应属于修辞范围,而非格律范围。

再者,还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的特点是:字面上越工整,内容上越不关联,则越好,两种条件缺一不可。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无情对)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当然,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称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对联格律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核心要素。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此联中,“大”与“至”都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都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都是动词。“荣辱”与“是非”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