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对联的修辞

  撰写对联与欣赏对联都离不开修辞。所谓修辞,就是修饰文句,使表达恰当、准确、形象生动,富于情趣。比起其他文学样式来,对联的修辞手段种类多,变化大,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
  为了突出某人某地,把人名地名嵌入一定位置,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使对联意中有意,称为嵌字。嵌字要求不露痕迹,文通意顺,自然贴切。据《陔余丛考》卷二四,苏东坡自杭将还朝坐中有营妓高莹求从良,东坡判其牍尾云“高山白早,莹骨冰肌那解老。”当为嵌名之始。
  按照传统习惯,七字联各个位置都可嵌字。①鹤顶格,将所嵌二字分置于上下联中第一字。如韬奋图书馆联:“韬略终须建新国,奋起还得读良书。”②燕颔格,嵌字置于上下联第二字。如山海关联;“群山尽作窥边势,大海能消出塞声。”③鸢肩格,嵌字置于上下联第三字。如柳燕新村联:“桃红柳绿开诗境,莺歌燕语展画屏。”④蜂腰格,嵌字置于上下联第四字。如赠魏蓉芳联:“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⑤鹤膝格,将嵌字置于上下联第五字。如题松鹤图联:“万花开处松千尺,众鸟鸣时鹤一声。”⑥凫颈格,将嵌字置于上下联第六字。如香墨斋联:“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⑦雁足格,将嵌字置于上下联第七字。如赞巧珠联:“聪明会乞双星巧,珍重应量十斛珠。”
  除此以外,将嵌字置于上联首字与下联末字的称为“魁斗格”。如青城山上清宮联:“上德无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嵌在上联末字与下联首字的称为“蝉联格”。如赠翠玉联:“黛螺淡点三分翠,玉髻斜簪一抹红。”嵌在上联二字下联六字的称为“云泥格”。嵌“酒花”:“饮酒愿人容我醉,怡情与子赏花开。”嵌字置于上联第五字下联第四字,或上联第六字下联第五宁的称为“卷帘格”。如“袍”“到”二字的五四卷帘:“偶携游屐到琴峡,待脱征袍隐鉴湖。”将三字人名或地名,两字置下联首尾,一字置上联中间,成为鼎足之势,称为“鼎峙格”。如龙安乡联:“跨凤乘龙终有日,安居乐业在斯乡。”反之,一字置下联中间,两字置上联首尾亦可。
  嵌字法除了上述各种常见形式外,还有许多变化。如: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谐承畴)
  此联将史可法、洪承畴两人姓名拆开分嵌于上下联的首尾。
  嵌字更多的还有清代广东雷琼道官府大堂楹联
  定安全之策,坐镇琼山,开乐会以会同官,统府,州、县群僚,独临高位
  澄迈往之怀,清扬陵水,佐文昌而昌化理,合万、儋、崖诸邑,共感恩波
  将雷琼全道十三州县之名都藏于其内:上联藏定安、琼山、乐会、会同、临高五名,下联嵌澄迈、陵水、文昌、昌化、万州、儋州、崖州、感恩八名。
  另有一种缺字法。如相传宋代吕蒙正曾作有这样一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上联缺少“一(谐衣)”,下联缺少“十(谐食)”。配上横额“南北”(没有东西),共缺去四字,含蓄地表达出作者早年“缺衣少食没东西”的困境。
  好的对联在切中对象的根本特征的同时,又往往富于奇思妙辞.颇能引人人胜。如广西桂林阳朔画山联:
  水作青罗带
  山为碧玉簪
  不直接说山水秀丽,而以比喻出之,显得更为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想像和回味的余地。
  还有一副题菊花的对联:
  不容牡丹称前辈
  只许寒梅步后尘
  采用比拟手法,让菊花自述,而使赞菊的主题表达得别具一格。
  夸张在对联创作中也是常用的,如固原六盘山联:
  峰高华岳三千丈
  险据秦关百二重
  就是把六盘山山峰的高峻和形势的险要加以扩大和突出,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排比也是一种加深印象、增强感染力的有效手法。清人邓石如自题碧山书屋联就以排比取胜: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上下联各用九个排比句来摄取山川奇观、罗列诗文绝艺,真可谓精英荟萃,使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而其运笔又先分后总,一气呵成,尤显得恢宏开张。正由于排比句利于表现出行文的气势,所以在长联创作中用得特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