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骂;责骂。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食店》:“一有差错,坐客白之主人,必加叱駡,或罚工价,甚者逐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刘姓》:“刘又指天画地,叱駡不休。”鲁迅《徬徨·弟兄》:“﹝他﹞便失望,愤怒,几乎要奔上去叱骂他。”
【咒骂】释义:
用恶毒的话骂。【诅咒】释义:
亦作“诅呪”。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
唐韩愈《南山诗》:“得非施斧斤,无乃假诅呪。”宋张载《经学理窟·周礼》:“《诗》云:‘侯诅侯咒,靡届靡究’,不与民究极,则必至於诅咒。”《明史·沉鲤传》:“帝察其诬,不问。而一贯辈使逻卒日夜操兵围守其邸。已而事解,復譖鲤诅咒。”巴金《关于<海的梦>》:“今天我仍然诅咒那种灭绝人性的法西斯罪行。”
【谩骂】释义:
随意乱骂。谩,通“漫”。《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四人謁,上谩駡曰:‘竖子能为将乎?’”《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武皇以书让之,仁恭捧书谩駡,抵之於地。”叶圣陶《倪焕之》十二:“待那可恨的人走过了,当然,指点着那人的背影,又是一番议论,一番谩骂。”
【辱骂】释义:
污辱谩骂。
唐韩愈《为河南令上留守郑相公启》:“人有告人辱駡其妹与妻,为其长者,得不追而问之乎?”宋司马光《驾部员外郎司马府君墓志铭》:“子孙僕役有过,徐训諭之,不轻辱駡。”鲁迅《南腔北调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自然,中国历来的文坛上,常见的是诬陷,造谣,恐吓,辱骂,翻一翻大部的历史,就往往可以遇见这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