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绕着中心的部分。
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绍圣得神寳,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周围四寸,上蟠蛟龙。”《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理宗皇帝谓似道有再造之功……又赐葛岭周围田地,以广其居。”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一:“房子周围是庄稼地和园子地。”
周匝,围绕一周。
唐韩愈《送区弘南归》诗:“我迁於南日周围,来见者众莫依稀。”朱熹考异:“言日一周匝,公贞元十九年冬謫阳山,明年冬弘来,故云日周围。”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外有六围,若《易》之六爻之象;中叠五重,以应九五之龙。惟上九虚之。其五重,谨按师旨,合用万载松化石并龙牙石,各一尺二寸为一重。用松石一块,周围……第五围用龙牙石一块。”
指圆形物之周边。
《北堂书钞》卷一五○引三国吴徐整《长历》:“月径千里,周围三千里。”
犹周围。环绕中心的部分。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不幸蒲州军乱,把良民尽虏劫。一部直临此寺,週围尽摆列。”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那九龙池週围撁红绳为界。”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催徵》:“随验明销钥,将销门朱柙,并柜口週围封固。”
【四周】释义:
周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穀水》:“池东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塘。”元范梈《袁州谒韩祠已宜春台晚眺》诗:“四周翠巘出,六合清风来。”陈毅《中岳宙》诗:“位于斜坡上,四周无泉林。”
【方圆】释义:
亦作“方圜”。亦作“方员”。方形与圆形。亦泛指事物的形体、性状。
《管子·形势解》:“以规矩为方圜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尹文子·大道上》:“生于不称,则羣形自得其方圆。名生于方圆,则众名得其所称也。”《淮南子·俶真训》:“今盆水在庭……浊之不过一挠,而不能察方员。”宋范仲淹《礼义为器赋》:“寧因雕琢之劳,见无不为;岂定方圆之体,不速而成?”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五》:“印章谜云:‘方圆大小随人,腹里文章儒雅。有时满脸桃红,常在风前月下。’”
指方法、准则。
唐李华《咏史》之四:“如何得良吏,一为製方圆。”宋苏轼《谢王内翰启》:“奇文高论,大或出於绳检;比声协句,小亦合於方圆。”
指天地间。
南朝梁沉约《郊居赋》:“罗方员而綺错,穷海陆而兼荐。”
范围;周围。
《宣和遗事》前集:“徽宗道:‘见説月宫方圆八百里,若到广寒宫,须有一万亿,如何得到?’”《三国演义》第七三回:“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筑坛於沔阳,方圆九里。”郭小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诗:“方圆几十里的厂地,处处是繁茂的野草。”
筹划;筹集。
唐李德裕《奏银妆具状》:“至於綾纱等物,犹是本州所出,易於方圆。”唐谷神子《博异记·岑文本》:“﹝汉帝﹞有事拥遏教化,不得者,无不相问。僕尝与方圆,行下皆得通畅。”《旧唐书·食货志上》:“﹝李兼、杜亚、王纬、李錡等﹞皆竞为进奉,以固恩泽。贡入之奏,皆曰‘臣於正税外方圆。’”
随宜;变通。
唐罗隐《谗书·答贺兰友书》:“非僕之不可苟合,道义之人,皆不合也。而受性介僻,不能方圆。”《旧唐书·食货志上》:“所以先有告示,许有方圆,意在他时行法不贷。”明杨柔胜《玉环记·范张别皋》:“多谢母亲善言相劝,只是爹爹言语上欠些方员。”沙汀《炮手》:“﹝他﹞不拘对谁都一团和气,不拿架子。又肯遇事方圆,从未做过落井投石的事。”
“方枘圆凿”的略语。
《楚辞·离骚》:“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王逸注:“言何所有圆凿受方枘而能合者。”唐杜甫《牵牛织女》诗:“方圆苟齟齬,丈夫多英雄。”郭知达集注引《楚辞·九辩》:“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齟齬而难入。”
【附近】释义:
使近者亲附。
《尚书大传》卷五:“子贡曰:‘叶公问政於夫子,子曰:政在附近而来远。’”
接近,靠近。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孔颖达疏:“既义见由序,宜各与其本篇相从附近,不宜聚於一处。”《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朗引军还”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四方虽知朗无能为益,犹以附近至尊,多赂遗之,富均公侯。”宋程大昌《考古编·诗论五》:“荀况之出,虽附近夫子,其源流乃出子弓,子弓者,古云仲弓也。”
邻近;靠近的地方。
《管子·侈靡》:“不谨於附近,而欲求远者,兵不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一日散步田间,遇老父对语,怪附近村落无此人。”曹禺《日出》第一幕:“方达生:奇怪,怎么这个地方会有鸡叫?陈白露:附近就是一个市场。”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一:“萧队长连忙抬头,看见一片烟云似的远山的附近,有一长列土黄色的房子。”
【中央】释义:
四方之中。
《诗·秦风·蒹葭》:“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荀子·大略》:“欲近四房,莫如中央。”《汉书·李寻传》:“震或於其国,国君之咎也。四方中央连国歷州俱动者,其异最大。”巴金《灭亡》第七章:“房子底中央放着一张大餐桌。”
中间。
《礼记·王制》:“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汉书·西域传序》:“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明徐渭《桐乡冯母》诗之二:“青史他年定几行,太夫人传在中央。”
古指国君。
《韩非子·扬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陈奇猷集释引旧注:“四方谓臣民,中央谓主君。”宋宋祁《宋景文笔记·杂说》:“欲正四方,先定中央。中央,君也。”
今指国家政权或政治团体的最高领导机构。
陈毅《枣园曲》:“停车枣园路,记从前,人民革命,中央曾驻。”
古代以五方配五行,中央表土,土色黄,故又以中央代表黄色。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上北征之夕,次陈桥驛,罗彦瓌等献中央之服,立上为天子。”中央之服即黄袍。《幼学故事琼林·岁时》:“中央戊巳属土,其色黄,故中央帝曰黄帝。”
【中心】释义: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同本义
不可谓忠。——《墨子·公输》
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左传·庄公十年》
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又
志虑忠纯。
君子以为忠。——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又如:忠贞廉士(忠诚坚贞廉洁的人);忠孝带(清代官员系的一种短而阔的带子,用于保驾或皇帝赐死时自尽);忠敬(忠诚恭敬)
忠厚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又如:忠嘉(忠厚善良);忠笃(忠厚笃实)
〈动〉
尽忠。特指事上忠诚
忠陛下之职分。——诸葛亮《出师表》
又
忠而被谤。
又
求忠以自为。
忠孝如古人某。——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忠功(尽忠建功);忠效(尽忠效力);忠益(尽忠报效的益处);忠孝(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忠略(忠于君国的谋略);忠情(忠于君国的感情)
〈名〉
忠臣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通“中”。中间,适中
忠人之和。——《管子·禁藏》
则有仇讐之忠。——《韩非子·五蠹》。高亨云:“忠,借为中。”
姓
【中间】释义:
两者(人或地、时、物)之间;当中。
《礼记·曲礼上》:“离立者不出中间。”郑玄注:“离,两也。”唐杜牧《献记启》:“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絶,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宋杨万里《彭少初字序》:“吾友安福彭仲庄,少同学且同志,中间合而离,离而合者三十年。”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两边的人家有很高而阔的街檐,中间挟着一条仅备采光和泄水用的窄窄的街心。”
介绍。
《孔子家语·致思》:“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王肃注:“中间谓绍介也。”
里面。
唐吕岩《七言诗》之三七:“恍惚中间专志气,虚无里面固元精。”宋蒋捷《声声慢·秋声》词:“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二三:“现在的新体诗也是诗,只要中间确实含有‘诗的意境’。”
房屋内居中的房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颜母在中间,南面。”明陶宗仪《辍耕录·宣文阁》:“建奎章阁于西宫,兴圣殿之西廊,为屋三间,高明敞爽。南间以藏物,中间诸官入直所,北间南向设御座。”
犹言之间或“在……过程中”。表时态。
唐张鷟《游仙窟》:“一时俱坐,即唤香儿取酒。俄尔中间,擎一大鉢,可受三升已来。”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説话中间,可早来到门首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饮酒中间,仲友晓得他善于词咏。”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要让他们做,在做的中间得到教训,增长才干。”
指中间派。
周恩来《关于西安事变的三个电报》三:“大致的情况仍然存在着三个营垒:抗日、降日、中间。”
间隔。
《战国策·韩策二》:“韩与魏,中间不远。”三国魏繁钦《与魏文帝笺》:“自初呈试,中间二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