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人或地、时、物)之间;当中。
《礼记·曲礼上》:“离立者不出中间。”郑玄注:“离,两也。”唐杜牧《献记启》:“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絶,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宋杨万里《彭少初字序》:“吾友安福彭仲庄,少同学且同志,中间合而离,离而合者三十年。”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两边的人家有很高而阔的街檐,中间挟着一条仅备采光和泄水用的窄窄的街心。”
介绍。
《孔子家语·致思》:“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王肃注:“中间谓绍介也。”
里面。
唐吕岩《七言诗》之三七:“恍惚中间专志气,虚无里面固元精。”宋蒋捷《声声慢·秋声》词:“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二三:“现在的新体诗也是诗,只要中间确实含有‘诗的意境’。”
房屋内居中的房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颜母在中间,南面。”明陶宗仪《辍耕录·宣文阁》:“建奎章阁于西宫,兴圣殿之西廊,为屋三间,高明敞爽。南间以藏物,中间诸官入直所,北间南向设御座。”
犹言之间或“在……过程中”。表时态。
唐张鷟《游仙窟》:“一时俱坐,即唤香儿取酒。俄尔中间,擎一大鉢,可受三升已来。”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説话中间,可早来到门首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饮酒中间,仲友晓得他善于词咏。”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要让他们做,在做的中间得到教训,增长才干。”
指中间派。
周恩来《关于西安事变的三个电报》三:“大致的情况仍然存在着三个营垒:抗日、降日、中间。”
间隔。
《战国策·韩策二》:“韩与魏,中间不远。”三国魏繁钦《与魏文帝笺》:“自初呈试,中间二旬。”
【中央】释义:
四方之中。
《诗·秦风·蒹葭》:“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荀子·大略》:“欲近四房,莫如中央。”《汉书·李寻传》:“震或於其国,国君之咎也。四方中央连国歷州俱动者,其异最大。”巴金《灭亡》第七章:“房子底中央放着一张大餐桌。”
中间。
《礼记·王制》:“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汉书·西域传序》:“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明徐渭《桐乡冯母》诗之二:“青史他年定几行,太夫人传在中央。”
古指国君。
《韩非子·扬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陈奇猷集释引旧注:“四方谓臣民,中央谓主君。”宋宋祁《宋景文笔记·杂说》:“欲正四方,先定中央。中央,君也。”
今指国家政权或政治团体的最高领导机构。
陈毅《枣园曲》:“停车枣园路,记从前,人民革命,中央曾驻。”
古代以五方配五行,中央表土,土色黄,故又以中央代表黄色。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上北征之夕,次陈桥驛,罗彦瓌等献中央之服,立上为天子。”中央之服即黄袍。《幼学故事琼林·岁时》:“中央戊巳属土,其色黄,故中央帝曰黄帝。”
【中心】释义: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同本义
不可谓忠。——《墨子·公输》
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左传·庄公十年》
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又
志虑忠纯。
君子以为忠。——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又如:忠贞廉士(忠诚坚贞廉洁的人);忠孝带(清代官员系的一种短而阔的带子,用于保驾或皇帝赐死时自尽);忠敬(忠诚恭敬)
忠厚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又如:忠嘉(忠厚善良);忠笃(忠厚笃实)
〈动〉
尽忠。特指事上忠诚
忠陛下之职分。——诸葛亮《出师表》
又
忠而被谤。
又
求忠以自为。
忠孝如古人某。——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忠功(尽忠建功);忠效(尽忠效力);忠益(尽忠报效的益处);忠孝(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忠略(忠于君国的谋略);忠情(忠于君国的感情)
〈名〉
忠臣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通“中”。中间,适中
忠人之和。——《管子·禁藏》
则有仇讐之忠。——《韩非子·五蠹》。高亨云:“忠,借为中。”
姓
【两头】释义:
犹两截。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王乃使力士石番以铁杖击圣,中断之为两头。”
两端。
《三国志·魏志·田豫传》:“豫将精鋭自北门出,鼓譟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南朝宋谢惠连《祭古冢文》:“上无封域,不用塼甓,以木为廓,中有二棺,正方,两头无和。”《文选·张衡<西京赋>》“走索上而相逢”唐李善注:“索上:长绳繫两头於梁,举起中央,两人各从壹头上,交相度。”唐李白《江山吟》:“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两头。”如:梭的形状是中间粗,两头尖。
两处;两个地方。
《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万一你出了声儿,招出事来,弄得我两头儿照顾不来,你可没有两条命。”
双方;两方面。如:我两头跑了六七回,总算把这件事情说妥了。如:这件事你办糟啦!两头都不落好。